孔子这一生

鲍鹏山
再版序 这本书的内容,是我2010年央视《百家讲坛》节目《孔子是怎样炼成的》文字稿。十多年了,这本书一直在卖,不是我的书好,而是孔子伟大。在央视讲孔子,用“孔子是怎样炼成的”这样的题目,是想说明孔子何以即凡而圣、超凡入圣、出类拔萃、优入圣域。后来我意识到,孔子之优入圣域,乃是人类文化必须之功能——保障人类自由、尊严的必然要求和结果,所以不仅仅是孔子一人的努力,而是中华民族全民族的共同努力和伟大的文化成果,是一个民族的道德生活理性和良知促使一个民族共同推崇出这样伟大的人物。现在,经过近百年的曲折激荡,孔子是时候回到我们的生活中了。 在谈教育的场合,我常常给听众提一个问题:在我们的基础教育阶段,我们的教育大纲和教育计划里,会留有一节课的时间,专门介绍孔子吗? 所有人都茫然,然后摇头。孔子离开我们太久了。一个有几千年文明史的民族,一个需要有强大文化自信的民族,与一个民族最伟大的人物、民族文化最核心的人物,竟然如此隔膜,让孔子如此疏离国民的生活和信仰,是令人惊讶并使人深深不安的。 这是一本描述孔子一生的著作。其逻辑结构就是孔子给自己一生所作的总结: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我见过的最短的个人简历,却是人类最长的精神长征。 一个人这样的一生,能给我们什么呢?他让我们看到一个人可以达到的境界。一个人可以通过自我的引领,可以达到神圣的境界,成为圣人。更重要的是,他给了我们一个理由,一个把他推崇为人类先知、民族圣人的理由。或者说,他给了我们一个合适的人选,让一个民族完成自己的文化顶层架构。 有灵魂和需要信仰的人类,需要一个绝对化的精神偶像,这是人类伦理学架构的必然逻辑。所以,我们看到,所有的宗教都要把一些人神化。没有宗教的中国(老子、孔子的思想逻辑杜绝了产生一神教的路径)则需要把一些人圣化。 今天,受过科学方法训练的历史学家,总是嘲笑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