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恨意但不离婚的妻子们

[日] 小林美希
回到分歧的路口 春潮纪实系列 前言 2015年6月25日,东京地方法院裁定了一起致命伤害案。该案发生在2014年,一名70岁的女性殴打丈夫(79岁)并致其死亡。据《朝日新闻》(2015年6月26日)报道,该名女性大约在50年前(20岁时)与就职于一家大型银行的丈夫结婚。案发36年前,她发现丈夫出轨,但并未就此事与丈夫理论。直到最近,夫妇二人回忆往事时,丈夫觉得时过境迁,向她坦白了当年的婚外情,还提到了与情人结伴旅行、互赠礼物等细节。后来,这名女性在护理胃癌手术后卧病在床的丈夫时,望着病榻上的丈夫,脑海里不断浮现他36年前的背叛。终于在某一天,她再也无法按捺心中的愤恨,将丈夫殴打致死。 2012年2月24日,《每日新闻》晚报专栏“忧乐帐”登载了一篇题为《搜索“丈夫”这个词》的文章。内容大致如下:若将“丈夫”一词作为关键词输入搜索引擎,自动显示的第一个关联词是“去死”。网上对此事议论纷纷。但是,如果输入“丈夫”的对应词“妻子”,最先显示的关联词却是“礼物”等比较积极、充满善意的词语,可谓天壤之别。对此,专栏文章的结论是:丈夫若不抛弃“我家里没事儿!”这种毫无来由的自信,与妻子保持良好关系的话,很可能真的会落得“去死”的下场。 读这篇文章时,我并没有多想。可是,我在有关劳动雇用及育儿问题(这是我将倾注毕生精力的事业)的采访中,目睹了一直轻声细语说着“我丈夫”“我老公”的采访对象,一旦打开心扉、畅所欲言后,会突然在某一个瞬间,怒气冲冲地称自己的丈夫为“那浑蛋”。并且,虽然程度不同,但受访者无一例外地有过希望丈夫“去死”的念头。至此,我才意识到,这是一个极度值得关注的问题。 恰巧在那时,我听说了开篇提到的那起案件。最近,媒体上也常有妻子杀死丈夫、妻子殴打丈夫的报道。 当然,真正杀死丈夫的行为和抱有“希望丈夫去死”的念头不能相提并论。然而,到底是什么原因,迫使妻子们产生了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