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万万顾客

[美] 卡尔·克劳
前 言 1926年,日后成为《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任期最长驻华通讯员的美国资深记者哈雷特·阿班初到上海,他的失望之情油然而生。沿着黄浦江溯流而上,第一次从舷窗凝视这座城的时候,映入他眼帘的却是美国某知名口香糖品牌的硕大广告牌——他觉得,这同沿着哈得孙河(Hudson River)航行也没多大区别。所幸,阿班克服了最初的失望情绪,坚持工作,最终成为外国驻华记者团的老前辈。 应当为阿班失望之情负责的,或许就是卡尔·克劳及其克劳广告公司(Carl Crow Inc.)。克劳生于密苏里,当过记者,后成为上海广告大亨,其公司聚焦上海和长江流域,拥有中国最大的广告牌网络。如果你曾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在上海、长江流域乃至更远一些的江西、重庆或渤海湾生活、游历或仅仅是路过,那么一定会见到卡尔·克劳的广告牌。他的网络共有一万五千处广告点,这些广告十分抢眼。 身处20世纪二三十年代,翻阅杂志、阅读报纸,或抬头看一眼你最爱的上海供应商附赠的年历,很可能就会瞥见克劳广告公司的大作。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克劳广告公司并非唯一的广告公司,但它做得最大,业务范围最广,客户的名声也最为响亮——别克(Buick)、旁氏(Ponds)面霜、高露洁(Colgate)牙膏、伊士曼柯达(Eastman Kodak)相机……这只是其中几例。 1911年,卡尔以新闻工作者的身份来到上海。20世纪最初几年,他先是在密苏里当实习记者(除了报道和编辑,他还在几家小报学会了排字、卖广告、印刷和分销),后为《沃思堡明星电讯报》(Fort Worth Star-Telegram)谋杀案版块做报道。此后他应密苏里老乡托马斯·密勒(Thomas Millard)之邀来沪。密勒曾放弃在纽约当剧评家的机会去报道义和团运动(1900年),随后留在中国,成为上海广受尊重、思想开放的“中国通”之一。密勒彼时致力于创办一种全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