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拉巴尔之书

[匈牙利] 艾斯特哈兹·彼得
导读 彼得的布里洛盒子 某种程度上讲,匈牙利作家艾斯特哈兹·彼得的《赫拉巴尔之书》也就是美国艺术家安迪·沃霍尔的《布里洛盒子》(Brillo Boxes)。 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是已逝的美国艺术家,上世纪80年代来过中国,对现代艺术影响甚巨,艺术圈没有不熟悉他作品的,比如重复排列的玛丽莲·梦露,包括梦露的性感嘴唇,还有最著名的100个汤罐,192张1元的美钞,可口可乐瓶……许多最普通的日常生活用品都曾进入过他的绘画,包括商业肥皂包装盒,成就了他1964年的作品《布里洛盒子》。布里洛是当时刚发明的一种肥皂,设计包装盒的是另外一个名叫詹姆士·哈维的设计师,但哈维和他的布里洛盒子被遗忘了,而沃霍尔的布里洛盒子则一脚踹进了艺术史。此现象引来许多探讨,跟博依斯的《油脂椅》,杜尚臭名昭著的《泉》(他仅仅是把一个小便池搬进了展览)一样。有人说这是再生之美,有人反对,说这是滥用美,也有人客观而论,人的审美情趣被艺术本身改变了——但首先是历史、生活氛围的改变,旧制度分崩离析,传统的情趣自然也遭到废黜。 文学一样也会弥漫这样的麻烦——这还是不是艺术,或文学?为什么看不懂,读不懂?没故事,少情节,只有破碎的议论,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说法,这些反传统、反规则的家伙,究竟要干什么?其实,谁也没有特别地要干什么,新文学运动一来,大家以为胡适干了什么,其实,他也没干什么,用白话“酬谢酒宴”和用文言“报一饭”没本质的区别,即使在他本人看来,白话文学远在“古文”死于汉代之时就开始了,所以他说:“我要大家知道白话文学不是这三四年来几个人凭空捏造出来的。”“朦胧诗”盛极一时,也绝非北岛警句格言式的诗篇所为。中国的前卫艺术,也不是谁朝着白宫比比中指,或学学罗伯特·弗兰克的《美国人》就能出来的。今天,如果你走进北京“798”各种艺术车间,在夸大生硬无灵魂的风格中游荡,你甚至会嗅出上世纪“大跃进”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