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识本:神圣罗马帝国

[英] 约阿希姆·惠利
序言 王涛 了解欧洲历史的读者,或多或少都听闻过“神圣罗马帝国”(下文中有时会用“帝国”作为简称)的概念。神圣罗马帝国是欧洲历史上重要的政体结构。关于它的开端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它源自由查理曼打造的法兰克王国;另一种说法则定位到公元962年,萨克森王朝的奥托一世加冕罗马皇帝。帝国结束的日期倒是没有争议,1806年,它在拿破仑的干预下解体,延续了大约一千年的时间。正是由于其漫长的历史,我们很难对帝国的面貌有一个全盘把握,也很难对它的历史意义进行简单的盖棺论定,甚至可以说,长期以来帝国都饱受误解。历史学家对神圣罗马帝国的认识与评价,也会因循时代背景、史学理论转向等因素而发生重大变化。在关于帝国纷纭复杂的认知中,我们能够发现关于它的三副面孔。 我们大都读过伏尔泰对神圣罗马帝国的经典评述。他用一种格言式的短语对帝国进行了断言,认为神圣罗马帝国“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后文我们将其简称为“三非评价”)。伏尔泰这个对仗的评价常常为人称道,看上去充满了文字游戏一样的玩世不恭,但其实是这位启蒙学者深思熟虑后做的总结。伏尔泰的这句话,源自他的名著《风俗论》。 伏尔泰对帝国的评价,勾勒出了帝国的一种讽刺意味的面相。帝国成了那些自以为很重要的政治实体的最佳代言人。“三非评价”其实是对神圣罗马帝国的一种调侃,或者是一种基于自负的轻视,有很强的道德说教意味。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启蒙思想家的伏尔泰秉持进步主义历史观的体现。基于18世纪的时代精神,启蒙思想家对国家的各种期待中,就包括希望国家肩负起提升民众幸福的职能。所以在伏尔泰眼中,一个没有明确的首都,没有强有力的行政机构的神圣罗马帝国,毫无疑问是一个反面典型。 实际上,伏尔泰是帝国的亲历者。他写下“三非评价”的1756年,帝国还在存续期间。但他毕竟是一个局外人,甚至可以说生活在与帝国有利益冲突的对立国。伏尔泰在很多场合提到过法国与德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