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碳中和知识解读

杨建初 刘亚迪 刘玉莉
序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讲话时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在碳达峰、碳中和上对世界的庄严承诺,体现了大国的担当。 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第三届巴黎和平论坛、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二次会晤、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利雅得峰会、气候雄心峰会、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中法德领导人视频峰会、领导人气候峰会等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再三强调了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决心。 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在一个时间点达到峰值后由升转降的历史拐点。碳中和是指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通过植树造林、循环利用以及用技术手段对二氧化碳进行捕获与封存等,使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净增量为零,从而达到二氧化碳的相对“零排放”。 传统工业化的经济发展模式本质上是一种高碳经济,带来了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我国是在人口数量巨大、人均收入低、能源强度大、能源结构不合理的背景下实现经济高速发展的,给中国的资源和环境造成了严重的透支。要不断降低碳排放量,尽早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必须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这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 中国历来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是最早制订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主动承担相应责任,并积极参与国际对话,努力推动全球气候谈判。我国早在1994年就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2007年制订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8年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2013年发布了《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14年发布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2015年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