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狼:读客三个圈经典文库

[德] 赫尔曼·黑塞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1946年) 瑞典学院常务秘书 安德斯·厄斯特林格 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一位德裔作家,他广受赞誉,在创作中不以获得公众青睐为目的。现年69岁的赫尔曼·黑塞成就卓著,他的作品包括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和诗歌,部分已译成瑞典语。 相比其他的德国作家,他更早地摆脱了政治压迫,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定居瑞士,并于1923年获得瑞士公民身份。但不应忽视,因为出身以及个人关系,黑塞有理由认为自己既是瑞士人,又是德国人。战争期间,他在一个中立国避难,因此能够在相对平静的环境中继续从事重要的文学创作,如今,黑塞与托马斯·曼一并成为了当代文坛上德国文化传统的最佳代表。 比起大多数作家,对于黑塞,人们更需要了解他的个人背景,才能理解他个性中那些相当令人惊讶的部分。他生于施瓦本一个极为虔诚的家庭,父亲是著名的教会史学家,母亲是一位传教士之女,有法国血统,在印度接受过教育。赫尔曼当牧师是理所当然的,家里因此把他送到毛尔布隆修道院念高中。他逃离了学校,跟一个钟表匠当了学徒,后来又在图宾根和巴塞尔的书店工作。 虽然家庭传统中的虔诚始终留在他的内心深处,但这次少年时期的叛逆也在一次痛苦的精神危机中再次出现,1914年,黑塞已经享有盛誉,是当地文坛公认的大师,但他另辟蹊径,与之前田园诗般的道路相去甚远。简而言之,黑塞的作品发生这种深刻变化有两个原因。 首先当然是世界大战。战争开始时,他想对激动的同僚发表一些安慰和反思的话语,于是在文章中引用了贝多芬的箴言:“啊!朋友,何必老调重弹!”引得一片哗然。他遭到德国舆论界的猛烈攻击,这次经历让他深感震惊。同时,他认为这证明了自己长期以来的想法,即整个欧洲文明身患重病,行将衰败。救赎必须来自公认的准则之外,也许是东方之光,也许是隐藏在无政府主义理论中的核心,在更高的统一中解决善与恶的对立。他身患疾病,疑虑重重,于是在当时盛行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
作品载入中,请稍候 ...
扫码下载客户端
手机/Pad随时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