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于他处

孙郁
自序 我十八岁去东北农村生产队劳动和生活,离校前带了一批书,以防在乡下荒废了学业。不久做了大队的理论辅导员,劳动之余,宣传思想理论。我的工作很起劲,对于书本里的要点也颇为谙熟,讲起其中的思想,力气十足。但那效果并不太好。有一次,一个老乡对我说,你讲得很理论,可是和我们的日子不靠边,生活是另一回事。我一时无语,不知道如何回答,第一次感到所学的知识在这里空化了。 在乡下的几年,我们的思想开始发生了变化。一个最大的感触是,社会一般场面上的语言,是飘浮在空中的东西,而日常中,大家有另一套话语逻辑。词汇、语法与我所学习的那一套不在一个空间里。那个看似单调的田间与村落,其实有着无法言说的丰富性。 时光已经过去快半个世纪了,老乡所质疑我的话,至今在脑海里。这让我又次回想起他们所使用的语言,与我们却不在一个世界里。乡下人所用的那套表述,是自古沿袭下来的。他们表达思想的时候,用的是土地里生出的物象和身体语言。有一些很生动,但不能登大雅之堂。记得一位老支书,在广播里哇啦哇啦讲国内外形势,都是从报纸上学来的,也很飘忽。但到了下面,说起话来也是很幽默的,一些句子在汉语词典里无法查到,找不到对应的字来,自然,这样的时候,老人的官腔也没了。 我后来到了大学,才知道社会语言学中,对此有不同的解释,方言、土语和流行语有特殊的生长理由。也由此感到,认识社会,仅仅从书面语里感悟人生,可能出现问题。在流行语里思考问题,大多存有盲区。而学会说自己的话,也非人人可以做到。 这么多年,在与形形色色作家和作品相遇的时候,可以感受表述方式的差异。在文化变迁史中也会发现,每个时代的流行语的旁边,几乎都存在着另一套话语系统,但它不出现在主流舞台,表面是被压抑的,却有着活力。王国维当年研究宋元戏曲,就看到民间语汇与士大夫语汇的各行其路,到了胡适、周氏兄弟那代人,表达就更为多样,各自寻到属于自己的路径了。 理论界似乎也存在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