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农民战争史

顾诚
我的治学经历(代自序) 顾诚 1957年9月,我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学习比较努力,从图书馆借阅的书籍既杂且多,就是不爱记笔记,考试时两门主课往往得3分,还挨过批评。自己心里不服,下个学期硬背一通,考了两个5分。我并不觉得高兴,只是证明要拿个5分不难,真正多读点书才有点实际知识。1958年起掀起了“大跃进”运动,劳动多,政治活动多,上课徒具形式。1959年暑假,我们班为了勤工俭学,承担了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整理清代乾隆朝一部分档案的任务,地点就在我校工会俱乐部,档案用汽车拉来,由档案部的黄先生指导我们进行分类,然后按时间顺序包裹。我们整理的是乾隆后期的档案,其中有大量乾嘉白莲教起义的材料和四川、贵州、湖南三省交界地区的苗民起义的材料。大约一个多月基本完成了这项工作,同学们又去“密云钢铁公社”劳动,我刚到工地才住一天就接到通知让我回校进行科研,在国庆以前完成,向党献礼。我赶回学校,心想要在一个月之内完成一个项目,比较可行的是向明清档案部借阅全部苗民起义的档案,再参考《苗防备览》和相关的地方志,夜以继日地全力以赴,力争按期完成;当时还有患肺结核已愈正疗养的两位同学王君、张光华帮着誊清。那时年轻力壮,干劲十足,脑筋也好使,一个月时间就完成了一本七万字的《乾嘉年间苗民起义史稿》,如期在“十一”前夕把誊清稿交到系里献礼。国庆成果展览之后,这部稿子就无影无踪了。当时“政治觉悟”高,没有什么“私心杂念”,连改写得很乱的草稿在任务完成后也当成废纸扔了。这就是我第一次“著书立说”的经过。多年以后每想起来总觉得是件憾事,史稿内引用了大量当时无人阅过的第一手材料——原始档案,参考的书虽然不多,毕竟经过自己的一番排比研究,文字表达也颇费功夫,即便不能出版使更多的人看到,自己留着做个纪念和参考也是好的。 1960年中央组织编写全国高校统编教材,从各高等学校抽调教师和高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