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万象

[德] 卡尔·费迪南德·古茨科
一、 “国际大都市”万象 1.施特赫利咖啡馆(1831) 在施特赫利咖啡馆,我们可以对文学柏林化的概念有个了解——这点毫无疑问。人们带着狂野的欲望和嫉妒的眼神拿起一堆报刊,左手捏住一叠,右手还一份接一份地在呆滞、冷漠的表情中翻阅:在这沉默的动作语言中,大概他们自己也迷糊了。期刊杂志的铁嚼子和锁链仿佛用了巨大的力量把人的喉舌束缚住了——谁会在这儿把有趣的简讯给邻座看呢?可能有一支敌军离柏林只有一英里远,但没有人会将这事儿说出来,人们会等待它被印刷出来,然后拿一份,传阅到所有人的手里——几乎大家都这样做,就像施特劳的正派人士在每簇稍显热闹的人群前走过时便会欣慰地呼喊:“明天印出来就可以读到啦!” 光顾施特赫利的客人自然而然地分为两种:年轻人和老年人。更确切地来讲,是向往着成熟的年轻人和追忆着青春的老年人。那一群都是文学青年,怀揣朦胧妖娆的美好愿望,憧憬着有朝一日人们能像如今看待古典文学大师那般尊崇自己;这一边是政府官员、老军官们,他们口若悬河地谈论着普鲁士国家的政治立场,埃尔斯勒的双足,松塔格的花腔,谢希纳的表演!简直无法忍受!在这些老纨绔高谈阔论之前,人们就恨不得闭耳不闻,或是逃到最偏远房间的僻静侧室里去。尤其是在冬天,这些人穿着短袜与毛靴,面容愚蠢而忠诚,当他们走上来时,脚步声大得即使是最迟钝的耳朵都能听见。他们雀跃地欢呼着要看《国家报》,寻找研究H.先生、v.R.先生和v.Wsn.先生的个人官方声明。接着他们又读了些《汇报》里柏林的报道,这些报道大概就是柏林民意的表达吧,仿佛民意真的存在似的。当他们读完《波兹南日报》合乎逻辑的报道,从中增加了自己的知识与见解时,就开始批判戏剧,视戏剧为眼中钉,要人们必须远离剧院。在他们旁边的是身材高挑的卫队少尉和候补官员们,这两者的区别是:一个说得多而想得少;另一个想得少而说得多。这些人是前文被称作年轻人的过渡群体,我会在后面更详细地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