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作机器
[美] 锡南·阿拉尔(Sinan Aral)
献给我的父母,
感谢你们给予我的每一次机会,
与我的每一次对话、每一次相拥。
献给卡娅,
希望你能够始终充满好奇心、
创造力以及对知识的渴望。 推荐序 当社交媒体变成“炒作机器”
胡钰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923年,美国作家李普曼在纽约写就了《幻影公众》(ThePhantom Public)一书,作为之前出版的饱受好评的《舆论》(Public Opinion)一书的续篇。在这本书中,他放弃了一些模棱两可的说法,对社会舆论进行了严厉的批判性分析,“力图阐明,假如舆论本身在知识和精神质量方面没有任何改进,舆论会起什么作用,怎样做才能更为行之有效”。在他看来,“如果想当然地认为选民们甚至‘生来就胜任’管理公共事务,这是‘虚假的理想’”。
李普曼的这本书由于对传统民主观点持悲观态度,没有得到《舆论》那本书一般的热切反响,但至今再读其书,深觉其对人类舆论现象的描绘之生动、批判之深刻。书中这样描绘了信息过多的人类世界:“今天已经够糟糕的了,被头天晚上印刷出版的十月刊杂志,以及电影、广播等来自四面八方的媒体信息轮番轰炸,人们的脑袋被迫盛放各种演讲、辩论和不相干的事情。所有信息对公众的接受度而言,实在是太多了。生命太过短暂,无法追求无所不知,要想数清楚所有树上的叶子,那是不可能的。”100年前的“李普曼之叹”感叹信息太多太杂了,如果在100年后的社交媒体时代,面对信息轰炸与信息垃圾充斥的当代社会,面对人们不仅想“数清楚所有树上的叶子”,还想“给所有树上的叶子涂抹上自己的颜色”,不知李普曼将做何反应,估计只能是“李普曼之默”了,沉默无语,独处一隅。
在人类历史上,信息媒介是维系社会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驱动变革的关键力量之一,国家治理、经济运行、文化发展等都要以媒介形态为重要基础。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从莎草纸到互联网,信息媒介的进步带来信息、知识等的广泛传播,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