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琴一张(全新修订版)

资中筠
时代与个体:琴声中的二部复调 杨燕迪 《有琴一张》实际上是资中筠先生的音乐自传,亲切生动,别具一格。熟悉资先生的朋友和读者大多知晓资先生的钢琴演奏造诣,而听资先生将自己的生涯经历从学习和弹奏钢琴的特殊角度娓娓道来,当会给我们带来不小的惊喜!2013年6月,我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演奏厅现场聆听资先生的钢琴演奏会,目睹这位年逾八旬、风度翩翩的知识大家在琴键上的流利、稳健、自如,当时的惊讶与赞叹直至今日仍记忆犹新。这本小传,或许可以从一个侧面解释资先生的琴艺风范来自何处。但在我看来,它更有兴味的价值在于让读者观察到,资先生作为一名知识人兼钢琴爱好者,如何通过与钢琴这件独特乐器的复杂交往和互动,经历中国现当代几十年来的社会心理变化,并经验个体命运在其中的沉浮变迁。 或许可以将资先生的音乐经历比作琴声中的二部复调——所谓“复调”,原是音乐中的技术术语,顾名思义,意味着复合、重叠的曲调,同时运行的不仅有高声部的旋律,还有其他多个并行不悖、同等重要的线条。如果说资先生的个体经历是那支飘在上方的如歌旋律,处于这条高音旋律下方,具有基础地位的则是更为浑厚、更具分量的低音声部——那是时代、社会的风潮,负载着所有的个体,向前,迂回,转折,再向前…… 资先生习琴、演奏、上台、参赛等,属于正业之外的“业余爱好”。或许因为钢琴这件乐器的西方异域出身,资先生的音乐经历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进程中在汲取外来影响与保持自我身份之间保持平衡的曲折路程。读到资先生正式学琴仅仅6年之后,就在1947年高中毕业前夕在天津举办一场像模像样的钢琴独奏会,这真是令人惊叹的业绩——那场独奏会中有巴赫的《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肖邦的《黑键练习曲》、贝多芬的《“悲怆”钢琴奏鸣曲》等高级程度的正规曲目,甚至还包括舒曼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完整三个乐章这样的“重磅”大餐!即便在70年后的今天,能够驾驭这样难度和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