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南克论大萧条

[美] 本·伯南克
推荐序1 穿越历史的启发 巴曙松 教授 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 全球经济正在进入一个非常动荡的发展阶段,新冠肺炎疫情客观上加速了这种增长范式的转变进程。经济在动荡中转换增长模式,无疑会让已经习惯原来的增长模式的市场主体产生迷惘。而新的增长模式的特征在一开始也并不明朗,许多时候还摇摆不定,例如,当前的高通胀水平,究竟只是一个短期现象,还是会成为新的增长模式下的长期特征?去全球化主要是在高科技领域,还是会逐步延伸到金融、贸易等各个领域,从而倒逼供应链在全球范围内以更高的成本重新布局? 无论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经济金融现实,还是促进金融理论思考,阅读金融经典都是必然环节。经典作品往往具有穿越时空的独特价值,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都能启发我们的思考,即使时境变迁,或许其特定的某个结论并不一定再适用,但其所揭示的问题、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往往能够常读常新,具备启发性。 为什么大萧条会成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圣杯” 来自国际金融市场一线的动荡,往往会引发金融理论界的纷争。20世纪20~30年代的美国大萧条,是现代社会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萧条之一,当时不仅导致了美国和西方社会长期的大规模失业(根据1932年的数据,当时美国的失业人数高达1370万,德国560万,英国280万),经济状况迅速恶化也改变了社会关系,影响了整个世界局势,最终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在经济学界,对大萧条的研究成果动摇了古典经济学在当时西方政府决策中的主导地位,各国纷纷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凯恩斯主义大行其道,现代宏观经济学也从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现实世界的显著的动荡与纷争,会促使人们从理论上进行反思。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一些经典著作、代表性的学者,在大变革时期或者发生类似状况时,就会被人频繁地提及。在危机研究领域,20世纪20~30年代的美国大萧条,可能是经济学界研究最多、结论最众说纷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