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改革(第二卷·学院篇)

钱颖一
引言 一、起源与主题:大学为学生 从2001年起我经常回国到高校讲学,转眼已经15年。2006年9月我被任命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至今已经10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简称清华经管学院)成立于1984年。在清华经管学院前22年的历史中,头17年由朱镕基担任院长。从2006年起,经过2009年、2012年和2015年三次换届,我进入了连任院长的第四个任期。 作为“文革”后的第一届大学生,我是清华大学1977级本科生。自1981年从清华提前毕业出国留学到2006年回清华经管学院担任院长,其间25年我一直在美国大学中学习(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和任教(斯坦福大学、马里兰大学、伯克利加州大学)。在快速发展的中国,在国内顶尖的清华,在备受瞩目的经管学院,担负起院长之责对长期在海外任教的学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我并不是第一个从海外回国担任学院负责人的学者,我也不敢说我是最有成绩的,但我可能是办学最投入的。从经济学者转换为教育管理者和教育改革者,这是一个人生的选择。从一开始我就认识到,担任清华经管学院院长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项事业。 这与我们这一代人的特殊经历,以及强烈的改革情结密切相关。我们这一代人大多有在农村插队、在工厂当工人、在部队当兵的社会经历,由此而来的是我们根植于追求中国现代化的改革情结。我是这一代人中幸运地成为改革开放后最早出国学习现代经济学的留学生之一。这些留学生中的多数在国内的本科专业是数学、物理等理工学科,之所以在20世纪80年代转学现代经济学,就是受到当时中国经济改革浪潮的感召。 经济改革和教育改革都是社会改革,都是为了推动中国现代化。为推动经济改革学习现代经济学,为推动教育改革而投身办学,是同一个改革逻辑下的选择。经济学者对教育改革格外投入,还有其学科特点的因素:经济学作为一门基础社会科学,不仅研究经济,而且对其他基础社会科学和应用社会…
作品载入中,请稍候 ...
扫码下载客户端
手机/Pad随时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