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力:重新定义成事逻辑

何伊凡
推荐序一 积极心理学就是21世纪的阳明心学 王阳明先生的致良知与知行合一,其实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都已经被证明了。 良知是什么?它是人类进化选择出的人性。由于时代局限性,王阳明先生无法从科学的角度论证良知的定义,只讲了“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我们现在至少能提炼出9种良知。其中一些阳明先生没说,因为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没有类似的概念。但阳明先生的路径是对的,结论是对的,那就是一定要挖掘出人的特性。这种挖掘本身就是“做”,要知行合一,仅仅知道是不够的,一定要行动起来。 在我看来,王阳明是积极心理学的先驱,也可以说,积极心理学是21世纪的阳明心学。这就是我对自己现在工作的一个理解,即提供一个科学版的阳明心学,提供一个带有现代意义、科学意义的阳明心学。 有的人为什么做不到知行合一?答案是他们没有意识到知和行是一体的。有一个心理学概念叫作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是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的心理学家劳伦斯·夏皮罗(Lawrence Shapiro)于1990年提出的。它是指个体的运动系统、感觉系统和个体与环境互动的经验等因素,在个体无意识的情况下会影响个体的高级思维及行动。 以前的人们总以为大脑将获取的知识储存在海马体中,将其作为一种概念、理论记下来,那是因为他们对心理和大脑的了解还不够多。其实,所有的知识通过感官、视觉或听觉进入大脑后都会变成神经元的联系,成为一种网络。神经科学对人的大脑进行研究后发现,人具有丰富的感知觉神经,但是神经元集合之间的“连接”却很少。每个人大约有1亿个视神经,但用来连通视网膜和大脑的“连接”只有100万个。这就意味着不同物体对我们产生的不同神经激活信息必须分享同一个神经“连接”,即我们始终在对物体和概念进行归类。我们的感知经验,如看到什么、摸到什么,决定了意识层面的归类选择和归类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