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宰相

梁启超
中国近代史中的李鸿章 雷 颐 1901年11月初,李鸿章作为“大清国”的全权代表与占领都城北京的“八国”谈判、签订完《辛丑条约》即遽尔长逝。两个月后,流亡海外的梁启超即写出《李鸿章传》,这是第一本李鸿章传记。此书又名《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诚如梁所说:“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李鸿章为中国近四十年第一流紧要人物,读中国近世史者,势不得不口李鸿章,而读李鸿章传者,亦势不得不手中国近世史。”所以,读解李鸿章,也就是读解那四十年的中国历史。 再深再远一点,梁启超认为:“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是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时候,也是中国历史、社会发展如何承前启后的关键时刻,是中国被全球化狂潮巨浪席卷、国门大开、与世界历史深纠密缠联结一气的时代。 1895年甲午战败,签订《马关条约》,李鸿章为千夫所指,声望一落千丈,一度投闲散居。梁启超却在此时登上历史舞台,成为突然大放异彩的政治新星。由此,二人的政治生涯开始有所交集,直至李去世。 就在梁启超写此传大约两年前,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接到慈禧严旨,将康、梁在广东的祖坟铲平。梁启超震怒之下,甚至一度想雇人暗杀李鸿章。梁在此传中承认,自己与李鸿章“于政治上为公敌,其私交亦泛泛不深”。但作为“新史学”的开端人物,他强调“作史必当以公平之心行之”,写此传“全仿西人传记之体,载述李鸿章一生行事”。虽然李鸿章“负谤于中国甚矣”,他却不随流俗成见,而是实事求是,客观评价其功过是非,得出了“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昔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的结论与喟叹。他希望,若李鸿章地下有知,能“微笑于地下曰:孺子知我”。 梁启超此时流亡日本,正在紧张地进行保皇、立宪政治活动,为组织建设和理论建构日理万机,在李鸿章尸骨未寒之际却急急忙忙专门为其写传,确实不是为发思古之幽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