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鲁斯儿童心理小百科

[法] 卡琳·西蒙妮(Carine Simonet) 著 [法] 伊莎贝尔·玛格瑞(Isabelle Maroger) 绘
序 “天问”的解法 “爸爸,宇宙有没有边儿?”“为什么我一伤心就想哭?”“为什么你不爱玩《我的世界》?”“人的灵魂和肉体可以分开吗?”……从小到大,儿子哲哲很喜欢问我问题,这些问题在我看来近乎“天问”,成为我既欢喜又畏惧的存在。 欢喜,源于乐见哲哲一以贯之地爱思考;畏惧,则是对他的“天问”无法回答。对于孩子提出的问题,不同的父母有不同的应对方法。我曾听一位校长说起自己的亲身经历:他的孩子曾问他这个世界上有没有鬼,他觉得“这个问题有问题”,于是顾左右而言他,孩子没再追问。本以为这件事就此过去,没想到孩子考上大学后,有一天,他在收拾孩子的物品时,突然发现很多讲解鬼神的书,一刹那,他的内心五味杂陈。 爱问问题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在成长的不同阶段都很好问。若问题得不到回应,或找不到靠谱的答案,他们往往会像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所说的一样,“自我同一性受阻”,不断求索,徘徊于此间。因此,直面孩子的“天问”,和孩子一起去寻找答案,才是正确的教育之道。这一理念很鲜明地体现在《拉鲁斯儿童心理小百科》一书中。书中罗列的60个帮助儿童成长的人生大问题,都是作者在工作中遇到的、实实在在来自儿童的真问题,中国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同样也会遇到、问及、思考、求解这些问题,因为它们具有普遍性与代表性。 这些大问题被贴心地分为6—7岁、8—9岁、10—11岁三个年龄段,从日常生活中的困惑,逐渐过渡到儿童对自我、对世界、对生命终极目的的哲学思考,并伴随着他们从童年期走向青春期。 不同的人生阶段,意味着不同的心灵观照,反映出儿童知识、关注点、眼界和思考深度的实质变化,是一个孩子对自我、他人、世界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从“形而下”到“形而上”的思辨。现实中,孩子就是通过提出问题以及思考问题来反观自我、发现世界的。因此,为了更好地应对孩子的“天问”,作者卡琳·西蒙妮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她的引导方式与回答能给父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