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扬州

[澳] 安东篱
谨以此书纪念我的父亲 彼得·芬安(1926—2001) 序 我首次访问扬州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正值该市封闭多年后第一次对外国游客重新开放不久。这是一座安静的城市,灰蒙蒙的,满是尘土,但很迷人。城东小巷中的那些小瓦房,看上去似乎已经矗立了好几个世纪,或许情况确实如此(见彩图2)。那些更宏伟的建筑虽已荒废,但依然暗示着遥远过去的辉煌岁月。小贩们在街头出售各种食物。 中国的新年正在临近,游客们正在城外湖边陈旧的亭台楼阁前闲逛(见彩图3)。他们正踏着前辈游人的足迹而行。正如我们将要发现的,在18世纪后半期,扬州以活跃的旅游业而自豪,并且在其财富源泉耗尽之后的很长时间内继续吸引着许多游客。不过,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中国,旅游业作为一种经济活动方式并未得到有力的促进。当时该市最新的旅游指南出版于1954年。 我和丈夫在街上漫步时,一个人开始与我们攀谈起来,并送给我一份这种旅游指南。他邀请我们去他家做客。那是一间昏暗的屋子,地面满是脚印。他为我们冲了两杯加糖的开水,不无嘲讽地向我们讲述他在“文革”期间的“挨斗”经历。我在那次旅行中拍了一些照片,但可惜的是没有写日记,无法想起他的姓名。他大约四十多岁,衣着寒碜,却懂一点英语。他的阶级背景肯定不好。我们离开的时候,他送给我一本破旧的小书,书页上有他随意写下的笔记和着重号。书名为《扬州名胜》,纸张很粗糙,书中那些名胜的黑白照片印得非常模糊。封面为五亭桥(也叫莲花桥)的彩照,该桥修建于1757年,以庆祝即将到来的皇帝的巡视。当时扬州是全国最繁华的城市之一,远近各方的人都来这里共睹其辉煌盛况。我用这则封面作为本书护封的插图,谨此对多年以前那位友好的主人表示谢意。 中文版序 这本书的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那时候,研究中国历史的西方学者们正好对地方史尤其是城市史怀有强烈兴趣。我想起了我在南京大学的指导教师吕作燮教授,他曾经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