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科学

[美] 迈克尔·希尔齐克
引言:创造与毁灭 2012年7月4日,两个国际科学团队共同宣布,借助于地球上最复杂的研究机器——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他们发现了被称为“希格斯玻色子”的基本粒子。近半个世纪以来,或者说自从它的存在于1964年被提出以来,希格斯玻色子一直是物理学家重点寻找的目标。当时人们是将它作为赋予宇宙中物质质量的一种场的载体提出的,现在人们终于在对撞机上找到了它。 作为LHC的建设者和所有者,位于瑞士日内瓦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总部为此举行了计划中的新闻发布会。这一消息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和物理学界高层的目光。彼得·希格斯(Peter Higgs)彼时已是83岁高龄的老人,这位曾预言存在这种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粒子的英国物理学家,像其他贵宾一样,应邀出现在CERN演讲大厅的屏幕前。屏幕上播放着显示实验数据的幻灯片,这些数据出自LHC实验中高能质子束之间几乎难以想象的猛烈碰撞。LHC实验希望通过这种对心碰撞能让希格斯玻色子在瞬间爆发的能量聚集中显露原形。数据让在座的嘉宾明白,在一个令人信服的概率范围内,实验者发现了希格斯玻色子。当演讲结束时,全场起立,为研究团队鼓掌,并向将他们带向胜利的不可思议的装置表达崇敬之情。 LHC的一切都是大的。它的建造,从概念到第一束质子的产生,就花去了25年时间和100亿美元。这台机器位于风光绚丽的法国和瑞士边境的90米深的地下。装置的混凝土隧道的周长达27千米。隧道内装有9600个磁体部件,每个部件都被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的低温下,以便能引导质子以接近99.99%的光速做对心碰撞。 对撞机以及2012年夏天宣布的这一发现,成为对大科学的最好诠释。大科学研究是一种由我们这个时代的重大科学项目驱动的工业规模的研究模式——原子弹、登月竞赛、派遣机器人作太阳系外的深空研究、微观尺度上的亚原子粒子的性质研究,等等,无不如此。当今时代,大科学主导着学术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