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

[英] 伯特兰·罗素
哲学是社会政治生活的一部分, 哲学家的学说不是个人孤立思考的结果。 本书推荐 伯特兰·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是一本珍贵的书。我不知道人们究竟应该更多地钦佩这位伟大思想家的令人愉悦的清新和独创性呢,还是应该更多地钦佩他善于同遥远的时代和古老的心智发生共鸣的敏感性。我认为,在我们如此枯燥乏味而又残酷的这一代,能出现这么一个聪明、正直、勇敢而同时又幽默的人,实乃幸运。这是一部超越派别和意见冲突的、最适宜于教学的著作。 ——美国犹太裔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罗素对蒙昧主义和暴政,特别是教会和独裁者在这方面的行径,比其他任何人都深恶痛绝。和其他书相比,罗素的这本《西方哲学史》凸显了在人类历史上,允许理性自由发挥其作用的时间是多么少,其时长是多么短暂,其间隔又是多么遥远;同时,本书也强调了当理性得以从桎梏中解放出来时,其成效是多么明显,其工作是多么有益。罗素个人的学术成就如此卓越,以至未来的思想史学家在探讨罗素时,也一定会像罗素那样,将自己的思想和个性严谨地运用到历史研究和哲学思辨中,正如罗素对他的那些最为杰出的前辈们的效仿。罗素为何对这些哲学家表达了种种不同的态度,《西方哲学史》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论据,就这一点而言,即便是不了解哲学的普通读者,也能从本书中得见真理之光,并在智识方面获得持久的刺激体验,这便是阅读本书的价值和乐趣所在了。 ——英国哲学家以赛亚·柏林 图片: 罗素肖像 伯特兰·亚瑟·威廉·罗素(1872—1970),第三代罗素伯爵,英国哲学家、数学家和逻辑学家,致力于哲学的大众化、普及化。曾在三一学院、剑桥大学担任哲学教授,他写了许多著作,其中包括经典著作《西方哲学史》。罗素在数学哲学上采取弗雷格的逻辑主义立场,认为数学可以化约到逻辑,哲学可以像逻辑一样形式系统化,主张逻辑原子论。1920年7月,罗素申请了一年假期,前往中国和日本讲学,对中国学术界有相当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