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临狂野的心

[巴西] 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
导读:如何礼赞不幸福? 闵雪飞 《濒临狂野的心》出版于一九四四年,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当时仅有二十三岁。这是一部让巴西读者瞠目结舌的作品。中国读者也会面临巨大的阅读挑战,尽管很多人因为《星辰时刻》而喜欢克拉丽丝,表示能够接受其写作方式。这部小说的出版给沉寂已久的巴西文学评论界投下了一枚炸弹。面对无法用任何传统与流派界定的小说,面对全然向内的个人化书写,面对天赋喷涌的早熟作家,评论界错愕之余不禁众说纷纭,评论趋于两极化:巴西最重要的文学评论家安东尼奥·甘迪特当时年仅二十五岁,刚刚崭露头角,他立即发现了克拉丽丝的独特气质,在《在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的光芒中》一文中,给予克拉丽丝极高评价,称赞《濒临狂野的心》是一部“杰出的作品”,一种“高贵的实现”,指出作家致力于在小说中建立一种新的节奏,她的语言获得了“情节所具有的戏剧特征”,将“语言的领域拓展到更复杂更不可表达的地域”。评论家塞尔吉奥·米里埃同样盛赞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认为《濒临狂野的心》是“最为严肃的内省小说的尝试”。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这种风格。当时的评论界巨擘阿尔瓦罗·林斯隐晦地否认了克拉丽丝的独特性,认为李斯佩克朵的风格尽管在巴西是非常新颖的,但在世界的范围内并非如此。他认为《濒临狂野的心》模仿了弗吉尼亚·伍尔夫和詹姆斯·乔伊斯,而且小说戛然而止,结构上并不完整,没有达到文学创作的全部目的。林斯承认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具有“超乎其年龄的智慧”,但认为她不具有“小说家所必需的时间与训练带来的经验”。此外,林斯还批评了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的写作技巧,尤其是将空间与时间并置的方式,认为这样弱化了情节。然而,林斯所批评的技巧正是后来的研究者最为赞赏的。在这篇近似“影响批评”的文章中,林斯将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的书写置于“女性文学”的分类中,他认为正是“女性的性情”这一点使得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尽管在书的铭文中引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