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文版)

[德] 格哈德·L.温伯格(Gerhard L.Weinberg)
序言 孟钟捷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当代“无法过去的过去”。从根本上而言,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运行法则源于七十几年前的炮火、泪水、教训和探索。正因如此,即便任何一段历史都是独特的存在,永远不会以同样的面貌轮回再现,但当下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来龙去脉的一次次回溯和呈现,仍然不啻为某种让世人保持警觉、谨慎权衡、小心决策的资治法宝。 在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研究中,战争何以发生以及盟军如何取胜这两个问题,总是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有关战争起源的争吵,自战火出现后便没有停歇过。有人归咎于凡尔赛体系的结构问题,有人指责希特勒的处心积虑,有人批判欧美国家的绥靖主义,有人指向苏联的外交自保。即便在“二战”起始点上,都存在着1931年说、1937年说、1939年说、1941年说等不同论断。与此相似,有关反法西斯同盟最终获胜的原因,研究者也各有所选,从人心所向到国力比较,从战略优劣到决策成败,从外在环境变迁到内部结构变化。就此而言,对每一位书写二战史的学者来说,怎样回应上述问题,便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牛津通识读本”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恰恰反映了作者格哈德·L.温伯格的学术功底及其个人的研究心得。1928年,温伯格出生于德国城市汉诺威。1938年,他因犹太身份而不得不随家庭出逃英国。1941年,他来到美国。在日本短暂服役后,温伯格先后在纽约州立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完成自己的学业,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随后在肯塔基大学和北卡罗来纳大学任教。他的博士生导师是著名的德国流亡历史学家汉斯·罗斯菲尔斯(Hans Rothfels)。罗斯菲尔斯持坚定的反纳粹立场,认为希特勒及其第三帝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这一观点对温伯格产生了巨大影响。他毕生投身于对希特勒、纳粹德国及二战史的研究,整理了包括希特勒《第二本书》在内的德国档案,曾出版《德国与苏联》(Germany and the Soviet Un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