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末的维也纳

[美] 卡尔· 休斯克
献给利兹 译序 19世纪末的欧洲,传统与现代针锋相对又交相辉映,政治思想如此,艺术创作亦是如此。此时的维也纳便是一个典型案例——在政治分裂、社会瓦解的危机中,这座城市涌现出一大批极具原创性的政治家、思想家、艺术家。他们的诸多观念(如反犹主义、俄狄浦斯情结、超前的建筑理念等),至今仍广受争议甚至诟病。但无可否认的是,这一代精英分子对当时(乃至后来)的西方社会文化,具有极大的塑造作用。《世纪末的维也纳》正是这样一幅群像,所描画的人物各具特色又彼此协调,就连其中的建筑,也从背景中跳了出来,俨然成为具有生命力的主体。 作为普利策获奖作品,《世纪末的维也纳》是一部成功的断代思想史。作者休斯克从纷繁复杂的欧洲历史中取出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切片,然后便开始细致地审视、考据、阐发,甚至还有那么一点点合理范围内的演绎和渲染。可以说,一个优秀的史学家,如果知道将历史的哪个部分切割出来作为自己的研究和书写对象,其作品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对于国内读者而言,本书颇有些《万历十五年》的味道,而取代张居正、海瑞、戚继光们的,是施尼茨勒和霍夫曼斯塔尔,是舍内雷尔、卢埃格尔和赫茨尔,以及克里姆特、柯克西卡、勋伯格,当然,还有那位永远都在刺探人类内心世界的弗洛伊德大师。 人人都知道,政治思想与文化艺术是不可分割的,但两者究竟怎么个关联法,却难以言说清楚,毕竟两者外在的表现形态和话语模式实在差别太大。然而《世纪末的维也纳》在这方面给出了精彩的阐释,作者用生动翔实的例子、逻辑清晰的论述,让读者心悦诚服地认定,在那个时代,那般情形下,维也纳的建筑、雕塑、歌剧、诗歌……所有的艺术形式,似乎就该那样表现,一切都是再自然、再合理不过的事情。 《世纪末的维也纳》原书用词艰涩,行文冗长,加之译者不识德语,相关表达只能通过英语理解,抑或询问友人,所以在翻译过程中确感力有不逮。第一版面世后,也见到一些朋友的批评和指正,对此译者…
作品载入中,请稍候 ...
扫码下载客户端
手机/Pad随时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