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之声

[以色列] 伊爱莲(Irene Eber) 编译
犹太难民的小巷与星空 —中译本导读 中国是远东地区唯一一个犹太人连续生活了千年的国家。从19世纪末起,散居中国的犹太人开始吸引国际学界的持续关注。在过去二三十年里,对近代来华犹太人,尤其是对上海和哈尔滨两地犹太人的中外研究与史料整理大量涌现,堪称中犹关系研究中的一个亮点。 近代来上海的犹太人前后共有三波。最早是1843年上海开埠后到来的英籍巴格达裔犹太人(又常常被称作上海的塞法迪犹太人),他们是追逐商业利益的巨贾和银行家。从19世纪末开始,不少俄国犹太人来到我国东北定居,其中又有人继续南下,最终定居上海。到20世纪30年代,俄国犹太人在上海的人数已大大超过巴格达裔犹太人。由于很多俄国犹太人是十月革命后来华的,他们当中的无国籍移民占了多数,这些人具有较强的犹太复国主义倾向,并经过个人奋斗跻身于上海滩的中产阶级。最后一波是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为逃离纳粹反犹迫害,而在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陆续抵达上海的德国和德占中欧地区的犹太难民,共计大约2万人。当前国际上对近代来华犹太人研究的热点正是这波犹太难民。 这个热点能够形成,既与眼下纪念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全球对日益突出的难民问题的关切、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文化战略息息相关,也是因为曾经的上海犹太难民纷纷开始口述、撰写和出版往事回忆,从而为这方面研究的深入提供了史料支撑。如今,各种回忆录已经多不胜数,甚至出现了不少上海犹太难民题材的小说创作,其中,严歌苓的《寄居者》和乌尔苏拉·克莱谢尔的《上海,远在何方?》尤其引人瞩目。以历史亲历者的回忆作为史料,其价值和重要性毋庸赘言,但追忆容易掉进的陷阱也不容忽视。一方面,追忆是可塑的,追忆者会借助别人的记忆和研究不断修正自己的记忆。另一方面,追忆还可以是自我辩护,年少时的摸着石头过河乃至一意孤行,再回首往往就成了冥冥中的定数,仿佛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追忆不仅仅是再现往事,也是要为这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