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墓者说

蓝英年
寻墓者不再孤独(代序) 没有人比我更没有资格为《寻墓者说》写序了,理由不言自明:我不是俄罗斯文学的研究者,甚至连读者也谈不上。尽管我的外国文学启蒙是在30年代以读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高尔基等文学巨匠的作品开始的,并且还涉猎了别林斯基的文学理论,但是从我进了大学以后开始能够用英文阅读西洋文学起,我对不能用原文阅读的俄罗斯文学逐渐失去了兴趣。 这其中的一半原因是当时不少译本的译文佶屈聱牙、不忍卒读。虽然我当时的英文阅读能力还没有达到自如的程度,但已经发现,阅读英国女翻译家加奈特的托尔斯泰作品英译本要比阅读中文译本流畅多了。 另外一半原因是苏联时期开始的俄罗斯文学掺杂了太多的非文学因素,使一个单纯的读者实在感到扑朔迷离,不可理解,同时也枯燥乏味,难以接受。比如在革命初期涌现的许多令人激动和兴奋的先锋派作家后来怎么都销声匿迹,不知下落,他们的作品也随之从此湮没无闻了呢?为什么我读了《铁流》、《夏伯阳》(今译《恰巴耶夫》)、《士敏土》(今译《水泥》),甚至《被开垦的处女地》、《静静的顿河》等作品后所获得的印象与当时流行的评价怎么也调和不起来?是我作为读者的观点错误,还是作者所企图传达的信息被官方评论所曲解了?世界上大部分伟大的文学作品的主题都不外乎人性和爱情,但是在苏联所谓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中,用美国一个评论家的通俗的话来说,这些作品的主题不再是“boy meets girl”,而是“boy meets tractor”了。对于我这个“庸俗”的读者来说,这样内容的苏联时期俄罗斯文学就不再具有吸引力。 从此,我就告别了俄罗斯文学。但是作为一个外国文学爱好者,我仍是关心和注意曾经出过像普希金、托尔斯泰等文学巨匠的俄罗斯文学的发展的。从英美方面的来源,我也约略地知道了一些造成上述令我感到不解的问题的原因。但是我还是受到传统概念的约束,总是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