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薪传(修订版)

张义尚
序言 张义敬 中国社会科学院胡孚琛先生来电话,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拟出版其先师张义尚遗著,可否请我写篇序,我高兴地同意了。 义尚是我的大哥,生于1910年农历三月二十七日,长我16岁。他从小缺奶,到了七八岁时,得了五心烧(肺结核),医师对祖父说:“您的孙子,要长大了才能算数呢!”这话却被他自己听见了。“才几岁,难道就要死了?”当时,还没有有效的西药,在我们乡下,连西医也还没有。当他的私塾老师知道这事之后,就给他灌输了一些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故事,以振作其精神;再告诉他,身体不好,通过坚持锻炼,就能够转弱为强的道理。从此,他开始习武,先是爬竹竿、举石锁,继之习外家拳,再继习金家功夫,进入复旦大学后,就学杨式太极拳,一直坚持到晚年。 在我的印象中,大哥总是胖瘦适中、精力充沛、脸色红润、行步如飞的,凡与他同行,我总得加大脚步,才不落后。在读大学时,他跟银道源先生学过道家的内功,还跟王元吉先生学过“地理”,跟黄炳南先生学过易筋经…… 1947年,大哥在成都参加过高考,录取之后,就在南打金街挂牌行医。当时,他也正寄居在锦江边上李雅轩老师家学太极拳。同时他在报上登广告数月,寻访道家明人,找到了周明阳(一三)老师。到1948年下半年,将周一三老师迎到重庆北温泉,借居邓少琴先生寓所,准备做一些周老师的南宗功夫,终因时局动荡而未果。 1948年秋,学校放寒假,大哥叫我去过年,初次见到了周一三老师。周老师瘦高,90多岁了,精神健旺,手上的静脉血管突出很高,好像要脱离手背而独立。他清早要做一次拍打功夫,拍得很响,我住他楼下,都能听见。有一次在江(嘉陵江)边玩耍,他竟然从江水中拉出一条斤多重的鱼来。当时我年轻,认为他就是神仙。他有时一睡就两三天,不吃饭,我们不放心,上楼去看他,他却说:“不要打扰”。他还告诉我,在清朝,他当过四川盐运使,从四川运食盐到拉萨,他去过两次,言下颇为自豪。他死在重庆中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