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乡人的国度

[南非] J.M.库切
何为经典?——一场演讲 1 1944年10月,盟军正在欧洲大陆作战,德国人的火箭也正在伦敦从天而降。也就在本月,五十六岁的T.S.艾略特在伦敦维吉尔学会发表就职演讲。演讲时,艾略特不谈战时的形势发展,仅有一次提到“目前的意外事故”,称当时准备演讲稿,参考书籍颇不易得。说此话时,艾略特不乏英国人的风度,而且似乎在提醒听众,当时的战争,不管其规模如何之大,只能看作是欧洲人生活中所打的一个响嗝而已。 艾略特当时的演讲题目叫“何为经典?”。演讲的目的是要进一步强调艾氏长期以来所坚持的一个观点,即:西欧文明是个单一的文明,该文明是通过罗马——罗马教会以及神圣罗马帝国,才得以传承至今的;因此,该文明的原始经典一定就是罗马史诗——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此种观点每次加以重新论证时,作为论证人的艾略特,其公信度都在与日俱增。到了1944年,艾略特一身数任,他既是诗人、戏剧家,又是批评家、出版商、文化评论家,可说是英国文坛的盟主。他将伦敦视为英语世界的大都会。他战战兢兢,然而矢志不渝,默默潜行,终于成功跻身这一大都会中可从容发号施令者的行列。此时的艾略特为维吉尔正名,将维吉尔视为从超越民族和地域界限的罗马帝国所发出的主要声音。然而,这样的罗马,其尊严仅可以超验的方式来加以意会,恐怕连维吉尔本人都理解不了。 “何为经典?”不是艾略特最好的批评文字。这种居高临下式的演讲,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艾略特用得炉火纯青,颇能表达他对伦敦文坛的个人偏爱;然而此时,这种演讲却变得颇为做作。况且,这篇演讲的散文风格亦颇陈腐。尽管如此,这篇演讲仍不乏才情;而且,若考虑到当时的写作背景,我们甚至可以说它文从字顺、条理清楚。这些都是人们初读时所不易察觉的。此外,演讲的背后有着这样一种意识,即:二战的结束必将带来一种新的文化秩序,其中既有新的机遇,也有新的威胁和挑战。我本人在准备这次演讲时又重读了艾略特的演讲,心里颇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