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镇夜色

曹寇
自序 熟悉我小说的读者应该知道,本人大量的中短篇小说中不断重复着几个熟悉的名字,其中主要是王奎和张亮。在接受媒体的采访中,本人也经常被问到这个问题。在此,我认真地回答一次:1.我的小说主角大多是我的同代人(70年代出生)。我们这一代人,姓名拜我们父母所赐,拜时代所赐,相较于后来者,我辈名字普遍在字面上很通俗,不是那么“文化”,也未被寄予多少厚望,但很实用,好写,好记。2.我写的不是《红楼梦》,没必要在名字上做文章。3.名字确实只是符号。4.与我的文学观有关,我反对一个在路边摊喝了五瓶啤酒并就近露天小便的人被命名为“贾新栩”,他只适宜叫“狗子”(北京作家狗子的本名叫贾新栩)。 确实与人物名字的反复有关,我发现我的中短篇小说在题材、氛围和描述方式上有着惊人的一致。也正是因此,遂起意将主角为张亮和王奎的小说搜罗在一起(但并非全部),按照目录中的方式编辑起来,呈现出一个事关青春期及其延长线的长篇框架。我不否认它们都是独立成篇的作品,但作为一部长篇来对待它们,也几乎没有任何问题,而且还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当然,我不是非要沾长篇小说的光——读者将它视为小说集固然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而只是觉得作为一种写作和出版“实验”,应该是可以成立的。 在校订的过程中,我有必要重新阅读一下自己这些旧作。实话实说,不少小说,确实是自写出它们后我第一次阅读。所谓故友相逢,未必全是恩义情爱,忌恨难堪亦是应有之义。换言之,书中既有让我感到惊艳之处,亦不乏愧怍无地之笔。但我并不打算另起炉灶修饰自身,保持原貌不亦宜乎?只是出于敬惜字纸和对读者的尊重,个别字句,我略略作了修改。 在校期间 一场斗殴 打架啦。走廊里有人喊。 是1班的张亮和2班的王奎。他们两个都喜欢3班的李芫。我是3班的。我跑出去的时候,李芫没动。 来迟了。操场中央站满了人。他们里三层外三层,挡住了张亮和王奎。我在人后跳了跳,还是没看到。这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