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缘堂·车厢社会

丰子恺
版本说明 1926年,弘一法师云游经过上海,来到丰子恺家中探望。丰子恺请弘一法师为自己的住所取名,弘一法师让丰子恺在小方纸上写了许多他所喜欢而可以互相搭配的文字,团成许多小纸球,撒在释迦牟尼画像前的供桌上,拿两次阄,拆开来都是“缘”字,遂名寓所为“缘缘堂”。缘缘堂并没有厅堂,是一个象征性的名称,以后丰子恺每迁居哪里,横披便挂在哪里,一直到1933年在故乡石门湾造成像样的宅院,给缘缘堂赋予真的形。 因为有弘一法师为丰子恺的寓所缘缘堂命名,所以丰先生称缘缘堂为“灵的存在”,而那些冠以缘缘堂的随笔,由此也充满睿智与灵气,这正应了郁达夫对于缘缘堂随笔的评价:“人家只晓得他的漫画入神,殊不知他的散文,清幽玄妙,灵达处反远出在他的画笔之上。” 本次出版的“缘缘堂书系·丰子恺插图本”包含《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缘缘堂续笔》《缘缘堂新笔》《缘缘堂·车厢社会》《缘缘堂·随笔二十篇》六本散文集,每篇散文皆为丰子恺在缘缘堂时期创作。 丰子恺的缘缘堂系列作品在历年的出版过程中多次被拆分组合,形成各样版本的文集。本书系的文集皆采用初版本的篇目,且配上大量丰子恺在缘缘堂时期创作的漫画,还给读者一份原汁原味的“缘缘堂”。 车厢社会 我第一次乘火车,是在十六七岁时,即距今二十余年前。虽然火车在其前早已通行,但吾乡离车站有三十里之遥,平时我但闻其名,却没有机会去看火车或乘火车。十六七岁时,我毕业于本乡小学,到杭州去投考中等学校,方才第一次看到又乘到火车。以前听人说:“火车厉害得很,走在铁路上的人,一不小心,身体就被碾做两段。”又听人说:“火车快得邪气,坐在车中,望见窗外的电线木如同栅栏一样。”我听了这些话而想象火车,以为这大概是炮弹流星似的凶猛唐突的东西,觉得可怕。但后来看到了,乘到了,原来不过尔尔。天下事往往如此。 自从这一回乘了火车之后,二十余年中,我对火车不断地发生关系。至少每年乘三四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