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命的名义:弗洛姆谈话录

[美] 艾里希·弗洛姆
前言 “人不仅仅是他自己”——与艾里希·弗洛姆的相遇 艾里希·弗洛姆的这些电台访谈可以追溯到他生命的最后十年,也是他的第八个十年。他永远忙不完——阅读、写作、计划、学习,保持开放甚至好奇心——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弗洛姆留下的十二卷著作在当时已达到了顶峰,并得以完结,当他以一个警觉的、富有批判性的观察者身份对时代发表评论时,便可以从中取材。因此,本书重新整理的访谈记录是对他作品集的有趣的补充:它们的价值比起新颖,更多在于生动。大多数演讲和对谈都是在弗洛姆位于洛迦诺的公寓里录制的,其他的都是在苏黎世的广播电台录制的。阅读本书,读者在远处也能身临其境地与弗洛姆会面与交谈,这是这位伟人愉快地向读者发出的邀请。 除了早期用密集的德语书写的作品,我们在德国了解到的弗洛姆是一位只能通过翻译才能接触到的盎格鲁—撒克逊作家。然而,在电台访谈中他又回归了他的母语。因为不是书面文字,访谈的语言直接得令人震惊。根据马蒂亚斯·克劳迪亚斯的说法,书面语言是一个劣质的漏斗,葡萄酒在其中会变成水。弗洛姆也更喜欢口语,喜欢说话,喜欢发言。本书呈现的就是如此。了解他的人能在阅读时听到他的声音。 我第一次见到艾里希·弗洛姆是1970年,在苏黎世的“斯托臣”酒店,后来我们也经常在这儿见面。很难想象他会担任东道主的角色。我们讨论了关于“过剩与厌恶”这一主题的演讲周期,他第二天将在当地的广播电台发表演讲。他坐在我对面,神情极为专注,不为嘈杂的环境所扰,向我陈述他的构想。当他说完时,我想:结束啦。然而并没有,现在轮到我了。他要求听到反对意见,尤其想获取关于潜在听众的信息。凭借着坚持和提出的问题——这充分证明了他对德国环境熟稔于心——他希望更接近听众。“观察胜于雄辩”是他的座右铭。他是经过精心准备的,带着厚厚一叠笔记和草稿,在我们闲谈时还在不断往里添加。第二天早上,他却看起来毫无包袱。我探了探他的公文包,他笑着摇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