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电影十面体

潘若简
图片: 潘若简博士 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1999-2000年获意大利政府奖学金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进修一年。现为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副教授。 前言 意大利电影在世界影坛和电影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其“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一直以来都是电影史研究中的重要章节,其更大的意义在于影响并改变了日后的电影创作者看待世界的眼光和方式。意大利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电影生产大国,意大利电影在历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评选中有12部影片先后获奖,是获此荣誉最多的国家。然而我们对于意大利电影的认识往往仅仅局限于“新现实主义”、通俗喜剧或者一些电影大师:诸如安东尼奥尼、费里尼和帕索里尼等等。在对意大利电影缺乏一种更为系统而全面认识的时候,也许可以通过对以下一些当代意大利导演创作状况的勾勒去重新考量意大利电影的艺术品格及其民族心理,去重新思考“新现实主义”到底留下了怎样的遗产;与一般美学研究不同的是,本文更偏重在电影史和作者研究的脉络中带入文化研究和批评。 本书第一章为“类型与作者”,按创作年代顺序介绍了以下三位导演:迪诺·里西(Dino Risi,1916—2008)、普皮·阿瓦蒂(Pupi Avati,1938—)和米歇尔·普拉西多(Michele Placido,1946—),这三位不同时期出现的导演基本上都是“类型”中的“作者”,所谓“类型”电影,即更为通俗和“常态”的商业电影,他们可能只专注于某一种类型,比如里西最擅长喜剧电影,也有可能穿梭于多种形态电影中;比如阿瓦蒂既拍恐怖片也拍历史片或情节剧;普拉西多则涉足现实或历史中的各种题材。此类导演所摄电影过于“商业”和“常态”往往容易被评论界忽视,然而喜剧片或情节剧等类型所构成的通俗电影确是意大利文化的基石所在,尤其是即兴喜剧的传统,这些导演在对现实题材的商业化处理中巧妙地完成了与观众的对话关系。 二战后的意大利在“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下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