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伦尼亚(中文版)

[澳] 特雷弗·布赖斯(Trevor Bryce)
序言 欧阳晓莉 本书作者特雷弗· 布赖斯教授曾长期执教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历史、哲学、古典和宗教学院,是一位知名的赫梯学家。他的成果丰硕,仅独著与合写的作品就多达十余部,其中既包括赫梯文明的专题研究,又有古代近东其他地区(如两河流域、叙利亚和特洛伊)的通史。他的著作《赫梯人的王国》(The Kingdom of the Hittites)突破了德国学者在赫梯学研究中的传统优势,在英语世界广受好评;另一著作Hittite Warrior,中文译名《安纳托利亚勇士:赫梯人简史》,2022年4月已出版,译者为首都师范大学赫梯学专家蒋家瑜博士。本书英文原版名为Babylonia,由牛津大学出版社2016年首次出版。 书名《巴比伦尼亚》源于学界对两河流域南部约定俗成的称呼。两河流域在地图上的形状颇像一个葫芦,以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达附近为界(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距离最近之处,相隔约40公里),天然地分为南北两个区域。两地在气候地理上各有特点:南部巴比伦尼亚的地形以冲积平原为主,全域海拔不超过海平面20米,年均降雨量少于干旱农业200毫米/年的下限,自然资源匮乏,农业极度依赖人工灌溉;北部亚述以石灰石覆盖的山地为主,年均降雨量使得部分地区可开展旱作农业,自然资源如石料和木材也相对丰富。然而,就是在南部这样的酷热贫瘠之地,两河流域文明却首先得以发展。 由于英法两国率先在北部亚述地区开展大规模的考古活动,最早发掘的楔形文字文献也多出土于此,故研究两河流域的学科被命名为亚述学。南部巴比伦尼亚地区得名于巴比伦城,它在公元前2千纪上半叶的古巴比伦时期首次成为王国的都城(本书第一章),在公元前1千纪中叶的新巴比伦王朝再度成为都城(第八章)。不过,自公元前3千纪起,两河流域的本土文献就称南部地区为“苏美尔和阿卡德”,而不是“巴比伦尼亚”;在埃及出土的阿玛尔纳档案中(约公元前14世纪中期),两河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