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的绝命之旅

[沙特阿拉伯] 阿齐兹·穆罕默德
译序 译完《K.的绝命之旅》突然想起三十七年前(1984年)的译事。1983年我完成了在阿拉伯也门共和国的翻译教学工作回国时,曾经购得一部阿拉伯小说集,其中有一篇沙特阿拉伯作家的短篇小说《旧伤的隐痛》。那年我们专业正在组织翻译一部阿拉伯短篇小说集,希望收入集子的小说尽可能覆盖更多阿拉伯国家和地区。当时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初期,和沙特阿拉伯还没有建立外交关系,国内对沙特阿拉伯的认知几乎空白,该国的文学更是无人问津,我试着将《旧伤的隐痛》译成了中文,收入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阿拉伯小说选《蒙面人》,于1988年问世。我想,这或许可以被认为是改革开放后在境内最早发表的沙特阿拉伯文学作品了。不过,在此还得作个补充说明,《旧伤的隐痛》的作者1942年生于沙特,并在1976年加入了沙特阿拉伯吉达帖哈麦文学社,但是他却长期在埃及工作,其作品中的沙特元素并不是很多,一定程度上是一个“伪沙特作家”。但是,不管怎么说,翻译《K.的绝命之旅》是我第二次触碰沙特阿拉伯小说。 沙特阿拉伯这个国家有些特别,我们对它的认知大多是比较片面的,几乎局限于“石油富国”这一层面。沙特阿拉伯确实和其他国家有诸多的不同,它作为伊斯兰教圣地麦加的所在国,相对严格的宗教教义教规,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文化模式、价值取向等都有其特异性,而在一些人眼里,这一特异性往往就成了“封闭、保守”甚至“落后”的代名词。 财富增长与相对保守,这就是沙特阿拉伯一枚分币的两面。富庶和迅速现代化对传统文化带来的冲击不言而喻,尤其是随着现代化社交手段的广泛运用和新媒体的无处不在,百姓与外部世界的沟通、交往日趋频繁,更是对传统文化带来极大影响,以80后、90后、00后为代表的新生代心向改革,期待文化的与时俱进已是不争的事实。文学作为映照社会的一面镜子,其对社会百态的描写有时即便不算很直接,但总可在作品的字里行间触摸到隐匿在社会表相背后的某些躁动,从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