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故鼎新:帝国斜阳与战后世界

[英] 彼得·阿克罗伊德(Peter Ackroyd)
1 日落帝国 第二次布尔战争最为惊人的不是旷日持久、血雨腥风的游击战,而是英国军队的惨状。士兵营养不良,体弱多病,士气低落。1902年战争结束后的一项调查显示,有16 000名军人因口粮不足和体质虚弱而病死他乡。许多英国士兵都是因为贫穷而被迫入伍的,但大约60%的志愿者因不适合服役而遭到拒绝。这一发现促使人们进一步对“某些阶层的人口状况恶化”进行调查,只不过这些调查至少晚了50年。 对战争军事行动的调查同样令人不安。这场战争耗资2.5亿英镑,几乎征用了50万名英军才打败了与布莱顿人口规模大致相仿的布尔人。这些调查的公布促使政府成立了一个帝国防务委员会,协调军队的运作,并遏制英国的侵略主义浪潮。1900年,在战争的胜利开局阶段,帝国主义的热浪使得保守党和自由统一党的联盟在所谓“卡其色选举”中上了台。保守党主导的该联盟获得了压倒自由党的绝大多数席位,致使英国政治的“钟摆”定律失灵了。 随着战争的延续,从前那些有过帝国荣耀感的人开始感到失望和丢脸。工人阶级甚至声称自己对布尔叛军充满钦佩。“在我们的法庭上暗无天日之时,”一个伦敦人如此说道,“谈论日不落帝国又有何益处?”到那个十年结束之时,有关“大英帝国”的陈词滥调会引起一片大笑。 英国军队的种种缺陷标志着全国性的衰退吗?19世纪有很多人认为,英国人的进取与诚信曾给大英帝国的远方领土和各种文化带去了秩序;而在新世纪的肇始,他们不再相信这些自夸了。第二次布尔战争后,政客们惯于谈论现有殖民地、自治领和“经济势力范围”的“巩固”或“整合”。人们认为,面对德国、日本和美国的蓬勃发展,英格兰如果要作为一个大国生存下去,就必须加强帝国内部的政治和经济联系。 有些政客认为,由于英国军队能力有限,而在英国控制的领土上,民族主义情绪日益高涨,在帝国内建立一个“自治领”的制度是确保一统的唯一出路。19世纪末,受过教育的印度精英根据“国家代议制”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