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韧性

北京育心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推荐序 要韧性,不要任性 彭凯平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心理学系教授 国际积极心理联合会(IPPA)及国际积极教育联盟(lPEN)中国理事 当得知安妮撰写的《心理韧性》一书即将成书面世,我感到特别欣慰。我们这个时代十分需要来自专业心理学科研工作者的贡献,心理韧性对于社会大众无比重要,尤其对于儿童、青少年、青年群体,更是需要重点培养的一种品质和能力。我们的教育与社会是时候把目标从表面的年轻人的成绩或成就转移到为他们创造更加良好的心理韧性环境建设上来了,让更多的年轻人从“任性”走向“韧性”。 ·1· 在生活中,我们都经历过一种情况:当我们遇到尴尬或者不开心的事情时,都不太会给自己或别人“下台阶”。比如和孩子生气、和恋人吵架、和陌生人发生纠纷等。往往一些特别小的事,因为当事双方都不会“下台阶”,使本来简单的情绪越演越烈,造成十分严重的负面结果,害人害己,伤人伤己,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把小问题变成大问题,甚至变成更加复杂的问题,得不偿失。 由于不会“下台阶”,本来的一点点小情绪变成坏情绪,之后又从坏情绪变成情绪爆炸,最后被点燃的情绪一路狂飙进入“情绪黑洞”,这是很多人的人生遭遇重大挑战与挫折的元凶。 心理学里有一个“任性机制”,是指一个人和他人起冲突后,会极大地激发起他本能的避害机制。避害机制体现为以“焦虑、恐惧、不安、愤怒、忧伤”等为代表的负面情绪与心理状态。“恐惧管理”理论认为,创伤能够激发人们把各种防御机制用到极致。在漫长的进化史中,人类演化出了两种防御机制:本能防御与理性防御。 大脑神经机制研究证实:情绪防御机制的启动与反应有两个通路,一个是由边缘系统直接引发的快速反应系统,一个是经过大脑皮层理性思考的慢速反应系统。前者属于近端防御(或者叫本能防御),后者属于远端防御(或者叫理性防御)。 近端防御机制只能短暂地处理信息,保证生命体在应激状态下最大程度地不受伤害,斗或…
作品载入中,请稍候 ...
扫码下载客户端
手机/Pad随时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