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波士顿人

[美] 斯蒂芬·塞恩斯托姆
献给艾比盖尔 我们都喜欢读伟人的生平,但若没有卑微者的生平作为补充,前者讲述的人类历史该是多么支离破碎。然而,伟人可以为自己说话,或者经其仰慕者的唇舌表达,卑微者却往往活着时默默无语,死后亦无人问津。一个出身平平之人喜欢时不时地表露一下自己,这是件好事。 ——玛丽·安亭 第一章 引言 这就是玛丽·安亭为其写下《应许之地》(The Promised Land)所做的辩护。这本书对本世纪初波士顿贫民区的移民生活所做的描述众所周知。但可惜呀,这种在历史记录上留下印记的方式,实在没有满足几个“平民”对“自我表露的喜爱”。至少,它不是历史学家最熟悉的那种记录方式——书籍和小册子、报纸、政府报告、布道词、演讲,以及对这个城市最清晰可见的元素的其他展示之法。其结果就是,我们对“正统的波士顿人”的了解,远远多过对普通波士顿人的了解。 然而,关于寂寂无名的美国大众过往的社会经验的某些关键方面,我们有大量极少被加以利用的历史证据。这样的资料包括美国人口普查表、城市名录、结婚证申请表、地方税收记录,以及其他类似的表单,这将使我们可以有机会去考察迄今为止被忽视的历史的某些侧面,进而写下一部不那么“破碎”的人类历史。对于1880年至今波士顿普通大众的这项研究,正是这样一种努力。 不过,我不敢妄称要给波士顿社会过去的100年提供什么综合治理良方。相反,我始终聚焦于这个城市在社会结构及社会进程上的某些关键问题。比如,这个城市发展的人口来源是什么?哪些人来到了波士顿,又是哪些人留了下来并在此安家?这里的职业结构是相对流动的,还是说一个人最初是无技能的散工,余生也很可能一直如此?而且,纯体力劳动者的孩子们是不是也将永远陷入“文化的贫困”?蜂拥进入新大陆,聚居在贫民区的移民们是否不太可能逃出那里?是否存在一种移民社会流动的共同模式,又或者不同族群与信仰背景的特定群体有着极为不同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