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2022新版)
费孝通
导读:理解乡土,才能读懂中国
赵旭东
(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
重温经典
《乡土中国》这本书距离最初出版已经过去了七十多年,费孝通先生离开他所热爱的这个世界,也已经有十七个年头,但在我们的汉语世界,对《乡土中国》的阅读渴求不仅不减,反而变得愈来愈强烈,人们试图从这份阅读之中认识自己土生土长的国度,也渴望从中获得一些对新环境、新处境以及新选择的启示。
这也许是当下中国人最为正常不过的一种思想应对,我们有太多人在面对城市化生活的转型,面对离开家乡迁移进入城市的生活选择,面对远离自己曾经熟悉的生活空间后孤岛般的心灵生活。很多人都有种突然被抛掷进一个“陌生人的社会”的孤独与惶恐。也许,在街头,我们可以高度礼貌和互敬,但曾经的传统熟人社会的那份相互关注、关心和关爱的情感,却鲜少存在。
在此意义上,每个人都在追问:这一切何以会发生?又何以会在中国发生?曾经的乡土中国究竟是一幅怎样的风貌?
对于全部这些追问,我们无论如何都需要重新启动一次对于费孝通先生所写下的《乡土中国》一书的新阅读、新思考以及新理解。
成书背景
1948年前后,中国的家国命运即将面临新转折,许多知识分子以各种形式参与到了这场决定国家未来前途和命运的大抉择之中。
当年三十多岁的费孝通先生,作为一个有着完整英国人类学训练背景的社会学家,也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这场讨论中去。他在云南呈贡的魁阁,作为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的教授,领导了一个对于中国社会和文化以及那里真实存在的人怀有极大兴趣的研究小组。他自己通过实地调查为学生们讲授“乡村社会学”这门课程,课余所留存下来的文字得到发表并结集出版,成书《乡土中国》。
组成《乡土中国》的14篇文字,每篇都是一个独立的部分,每篇都清楚地回答了一个学术以及思考上的问题。这些文字首先为发表在一家报纸上而作,因此写得也很轻松,但也恰是这种无意之中的自由书写,成就了一部汉语名著的诞生。
《乡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