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塔格传:人生与作品

[美] 本杰明·莫泽
献给 亚瑟·贾平 谨以此书纪念 米歇尔·科尔米耶 问:你总是成功吗? 答:是的,我百分之三十的时间都是成功的。 问:那你就并非总是成功。 答:不,我总是成功。百分之三十的时间都是成功即总是成功。 ——摘自苏珊·桑塔格1964年11月1日的日记 中文版序 看到这本书出中文版,是一件格外让人高兴的事情。对我当然是这样,但更重要的,对苏珊·桑塔格本人也是如此。中国是这位最具世界主义情怀的美国作家第一个念念不忘的地方。这完全是出于个人原因。20世纪20年代,在还是个十几岁的少年时,苏珊的父亲就到了这个国家。他为一家毛皮公司做事,并曾进入戈壁沙漠。这也是她母亲在婚后去到的国家;在日本侵略中国从而永远改变了历史之前,她母亲在那里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多年以后,在一栋摆满中国古玩的房子里,她还会幻想着那失去的时光。这还是她父亲去世的地方;他于1938年死于天津一家医院,年仅33岁,苏珊当时才5岁。她对父亲的记忆来自一组照片,还有一段反映中国场景的几分钟短片——以及她在那里出生的幻想。 她最终在人到中年时才来到中国,那是在毛泽东与尼克松签署了历史性的协定之后;此前,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中国一直是一个对美国人封闭的国家。她到了中国以后,却发现这个国度迥异于她童年时代的想象;她在日记中表达了这种强烈的情绪。这是她的重大主题之一的又一例证。她梦幻中的中国与真实的中国,现实与影像之间的差别,一个人与其照片之间的差别,一个词与它所描述的物之间的差别:这些是理智问题。但是,它们有扎根很深的情感支柱,这体现在她充满激情的论辩中,体现在她渴望知道如何去观看、如何去思考上。通过观看亡父的一张照片,你对他有些什么了解?照片究竟是让我们更接近某物,还是给我们一个虚假的影像? 凭借着个人的经历,她完成了大量哲学著作,使自己成为全世界当代思想家的楷模。然而,从我写作本书的经历看(我花了七年时间来研究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