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鼠

[德] 君特·格拉斯
末世画面,启蒙祭文,抑或休克疗法?(译本序) “全世界都在读他的作品,唯独在德国他受到敌视。”——德国作家托马斯·布鲁西希如此评价君特·格拉斯的境遇。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国际上被视为当代德语文学的招牌,“共和国的纹章兽”,但在德国国内他从未得到过众口交誉的好运,而是不断受到各方的指责。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奠定其文学地位的杰作《铁皮鼓》到九十年代的《辽阔的原野》,其作品常常掀起轩然大波,堪称德国文坛一大景观。口无遮拦、被国外报纸称为“民族良心”的格拉斯经常处于各种矛盾的交汇点,他与“文学教皇”莱希-拉尼茨基、著名作家马丁·瓦尔泽、风头甚健的哲学家彼得·斯洛特迪克等人之间或明或暗的论战早已成了德国文学界乃至思想界的经典公案。 被称为“新三部曲”之一的《母鼠》1986年问世,德国文学评论界又沸沸扬扬起来。赞之者称《母鼠》开创了一种“未来型的叙述方式”,集格拉斯所有作品之大成,它的出版是“一件大事”。已故著名文学理论家汉斯·迈尔说:“我要斩钉截铁地指出,我认为此书是一部语言艺术和叙事艺术的巨著。”贬之者认为这部作品不啻一场“灾难”——“灾难”两字恐怕不仅指该书的主题而言。总的看来,至少在作品问世之初,表示不理解的负面批评占了上风:有人断定这部作品是“危言耸听”,有人视之为一本自我膨胀者的“论点选辑”,枯燥得让人“难以卒读”,作者好为人师指点江山,妄图一揽子解决人类社会所有问题。甚至青少年另类文化圈子里向格拉斯发难者也不乏其人,尽管平心而论格拉斯在《母鼠》中还是用同情的笔调描写与老鼠为伍的“鬅客”的。 格拉斯本人却对此不以为然,在斯德哥尔摩颁奖仪式上讲演时提及“母鼠”,说“是它获得了诺贝尔奖”。此言虽然可能暗指《母鼠》第五章结尾处关于应让老鼠得奖的情节,但一定程度上仍然表露了这部作品在格拉斯心目中的地位。《母鼠》的酝酿过程是从另一次得奖开始的。1982年格拉斯在意大利罗马获费尔特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