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蟾的叫声
[德] 君特·格拉斯
译本序
《铃蟾的叫声》是德国著名作家、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君特·格拉斯于1992年发表的一部重要作品。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一个鳏夫——德国美术史教授亚历山大·雷施克同一个寡妇——波兰女镀金技师亚历山德拉·皮亚特科夫斯卡在花市上邂逅,并从相遇、相识、相知到结为连理,最后共同罹难他乡的故事。
像格拉斯的《但泽三部曲》一样,故事发生地选择在格但斯克,故事发生的时间则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前后。现在属于波兰的格但斯克,旧名但泽,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曾是德国西普鲁士省的首府,它不仅是作者的故乡,而且由于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顺理成章地成为展现政治风云的理想场所。九十年代前后,多事之秋的东欧为作者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面对“被驱逐的世纪”,在参观公墓时,雷施克和皮亚特科夫斯卡突发奇想,准备成立一家德国-波兰公墓公司,让那些被驱逐者的遗骸能回归故里。这家以促进各国人民的和解为宗旨的“和解”公墓公司不仅在日常工作中推行民族谅解的种种措施,而且连公司监事会的组成也颇具匠心。七位成员中有三位是德国人,三位是波兰人,另外一位则是祖籍德国的老太太埃纳·布拉库普。这样的格局表明:监事会是绝对公平的。新教路德派教会监理会成员海因茨·卡劳和天主教神甫斯特凡·毕隆斯基圣下在监事会中的合作共事,则进一步增强了和解的气氛。
申请让死者遗骸回归故里的人数越来越多,“和解”公墓公司的业务越做越大。但在实现民族和解的主观愿望不断付诸实现的同时,人们又不能不面对残酷无情的客观现实——海湾战争、库尔德人大逃亡,“统一后的德国人比任何时候都更不团结”;不能不看到在世界上发生的一幅幅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战争场面。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显现出尖锐的社会矛盾。
随着被迁葬者人数的增加,不仅那些年事已高的昔日“被驱逐者”千里迢迢从西方来到格但斯克及其周围的养老院颐养天年,就连那些“被迁葬者”的孙子和曾孙也从德国蜂拥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