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的逻辑

杨秉辉
前言 生老病死是自然界的法则。对人来说,无论帝王将相、平民百姓概莫能外。不过,人是智慧的动物,创造并发展了科学,用科学格物致知,逐步地认识和掌握了其中的一些规律,于是人们用它来优生、抗衰老、促进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甚至推迟死亡的到来。这些关于生老病死的学问便统称为医学。虽然医学尚不能完全突破这一自然规律,但如今出生缺陷减少、许多疾病可以防治、人的寿命延长,却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不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学的进步,在许多传染性疾病、营养不良性疾病被消除和控制的同时,伴随着人的寿命的延长,又产生了新的问题:慢性病诸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癌症、慢性呼吸道疾病等的发病率猛增,严重危害民众的生命健康。此类疾病虽然可治,但更需预防。 今年年初国务院发布了名为《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的文件,对我国慢性病的防治工作做了周密的部署。文件强调了建立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在防治慢性病中的重要性。 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的饮食、戒烟限酒、适当运动与心理平衡等。而健康的行为则含义更广,如何看待疾病、如何利用医疗资源、如何辨别“健康信息”的真伪等皆属其列。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不是与生俱来的,民众需要了解、学习,社会需要宣传、推广,而医务界同仁更应该将向民众普及这些医学知识视为己任。 本人从医五十余年,诊治病人无数,但深感预防疾病、促进健康之重要。而如今严重危害健康的慢性病的预防更应着重于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此为一;其二,事实上我国数亿中老年人,已经慢性疾病缠身,对于这些疾病的合理治疗,其实亦是预防——医学名词为“二级预防”,即预防严重的并发症。治愈这些慢性病可能性不大,但预防严重的并发症却完全可能。 近年来,陆续写了些相关的文字,其中少部分亦曾在某些报刊上刊出过。此次承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负责同志鼓励,复将其整理、改写,以期与其他各篇风格统一,用于出版。此前本人亦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