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世界·2022年06月

杨健 等
科学 动物的「餐桌」——古人都给动物伙伴吃些什么? 文/索何夫 在现代,随着“有机农业”“生态农业”这些概念的兴起,以及一定程度上的过度炒作,部分已经对农牧业颇为疏远的城市居民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一种观念,那就是“吃饲料的动物不如不吃饲料的健康”。其实,现代养殖业中大量使用的、通过工业方式生产出来的饲料,虽然对动物自身而言未必是最为健康或者可口的,但却肯定是相对最适合大规模养殖活动需求的。只要饲养者自己没有添加非法成分、饲料生产者没有以次充好,由饲料喂养的动物的肉、蛋、奶产品质量就绝不会比散养的差。毕竟,大规模集约化养殖的关键之一,就在于确保养殖动物能在规定的时间以最合适的量摄入必要的营养。 就这一层意义上讲,现代人类饲养的动物吃得远比它们的祖先好得多,而这都得拜工业化的饲料生产体系和动物营养学的发展所赐。不过,虽然我们的老祖宗没有这些先进技术,但在与各种动物朝夕相处的历史中,也会想方设法地让自己饲养的动物吃上一口好的,也许是出于同理心,也许是出于对宠物的喜爱,更多的则只是希望动物能替自己多干活或者自己能吃到更多的动物产品。 循环与利用:“人不吃的” 事实上,最早接近人类的几种哺乳动物都是被垃圾直接或者间接引来的食腐者——最早的狗是约两万年前一群活动于亚洲中南部的灰狼。在智人(比如大名鼎鼎的山顶洞人)初次进入东亚,逐渐取代了当地处于停滞状态的直立人后,这些狼也迎来了“意外之喜”。 与直立人不同,经历了认知革命的智人有着强得多的工具制造和协同能力——他们能够制造打磨过的燧石箭矢、网、绳套陷阱、投掷用的标枪、鱼叉和投石索以及其他在当时属于“高科技”的工具。这些工具大幅度提升了智人的狩猎能力,使得他们可以获得更多的动物性食物,而非只能像拿着阿舍利石器的祖辈一样主要充当机会主义的食腐者和采集者。 与现代人不同,在工业革命之前,人类并不喜欢所谓“健康”的精瘦肉——对他们而言,肥腻的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