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与埋伏

[意] 米洛·德·安杰利斯
前言 米洛·德·安杰利斯(Milo De Angelis)1951年生于米兰,童年时期他在母亲的家乡蒙菲拉托(Monferrato)度过的时光对他影响深远。蒙菲拉托的自然风光在他诗歌中时时浮现,也是他诗歌世界的原型之一。诗人早年就读天主教学校,少年时对体育有独特的爱好,这也说明为什么他后来的诗歌中会出现和体育相关的主题和语言。安杰利斯年轻时在华沙学习过一段时间,他痴迷阅读波兰诗人莱希米安(Bolesław Leśmian)的作品,而这位波兰诗人的诗歌中,主要的意象就是“天空”“空洞的苍穹”。安杰利斯后来和几个友人在米兰创建了诗歌杂志《天空》(Niebo),对意大利诗坛影响深远。 1976年他出版了诗集《类比》(Somiglianze),得到了著名文学评论家兰博尼(Giovanni Raboni)的青睐和推崇。在这本诗集出现之前,意大利诗坛有十几年都是由实验主义和先锋派主宰。《类比》后来在评论界引起了极大反响,成为意大利当代诗坛最有影响力的诗集之一。诗集中已经出现了安杰利斯诗歌的基本主题:生活之恶、对日常事件和人们行为的速写、死亡、体育、少年生活的快乐。安杰利斯早期的诗歌语言延续了之前隐逸派的艰涩性,但富有张力,很多时候都营造了一种紧张感,正如诗人所说: 那些少言寡语的诗人一直吸引着我,那些艰难写出很少诗句的诗人总能打动我。那些语言经过长途跋涉才能问世,这是一场充满障碍的行走,会遇到很多屏障、城墙和护城河。这场行走中,语言不能像乡间泉水一样静静流淌,或像叙事体一样流畅。绝对不是这样,诗歌的语言不流淌,也不流畅,它的水流一直都会遇到堤坝的阻拦。只有通过这种方式,语言才会增加力量和密度,会压迫着堤坝,变得越来越深,水位一直在攀升,会感到倾泻非常急迫,会迫不及待带着所有积累、滋养和内心的期待流入山谷。(《诗歌是什么?》) 1983年,安杰利斯通过意大利最主要的文学出版社“依诺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