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舆论与北洋外交

应俊豪
绪论 一、问题意识与研究动机 巴黎和会中有关山东问题的讨论,是北洋政府对外交涉中,相当引人注意,又值得争议的事件。除了在国际政治上造成震撼外,也刺激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引发影响后世深远的“五四运动”。本书想以此(巴黎和会、山东问题)为切入点,探究北洋政府在处理此一事件时与当时公众舆论的互动关系,进而呈现出有异于以往面貌的北洋外交。 在以往史家论述中,北京政府在外交上的表现,常常是欠缺好评。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如何?在研究一个政府外交表现优劣与否之时,不能仅单纯分析其外交政策与外交交涉的本身,而必须将其置于整个时代的场景(context)中,如此的分析才有意义。 事实上,任何一个政府在制订外交政策时最主要的考虑,总离不开国际现实与国内舆论。国际现实可以称为时代的大场景或外在场景,牵涉到整个纵横复杂的国际政治;国内舆论则是时代的小场景或内在场景,是国内实际情况的反映。前者(国际现实)是客观的外在条件,大多不是一国政府所能掌握的;而后者(国内舆论)虽然作为国内政局、公众舆情的客观反映,但是却掺杂了部分主观因素在内,因为制订外交政策的政府本身便是该国政情、舆情的一部分。政府有时是可以透过有意的煽动与安排来改变政情,鼓动公众舆论的支持,进而抗衡外在强大的国际现实。相反地,国内舆情有时也会掺入国内派系与国外势力,在舆论形式的包装下,形成对政府外交政策的监督力量;当该力量强大到某一种程度时,可以使政府改弦易辙,造成外交政策大转弯的情况。简言之,一国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国际现实、国内舆论和政府本身三者间,存有相当密切的互动关系,绝非单一力量即可决定的。 公众舆论与外交政策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公众舆论又有什么样的力量?一个国家在某一时期外交政策的定向,除了得考虑国内外客观的现实环境外,还受到国内公众舆论的影响。公众舆论对政府而言,扮演着两面刃的角色,既能拥护政府的决策,作为政府外交施政的民意后盾,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