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这样过日子

国家人文历史
图片 第一章 古人这样买买买 没有花式购物节的时代,古人会不会疯狂买买买? 古代有没有购物狂欢呢? 清代得舆的诗词集《京都竹枝词》中的一首诗或许可以给出答案: 西城五月城隍庙,滥贱纱罗满地堆。 乡里婆娘多中暑,为穿新买估衣回。 诗中描写的正是清代北京庙会的情形,为了买到便宜的衣服,就算中暑也在所不惜,倒与今人电商购物节期间熬夜蹲点秒杀的架势相差无几。 庙会由何而来? 庙会是一种依附于特定的宗教场所和宗教仪式而发展起来的民俗活动,集宗教祭祀、文化娱乐和商贸交易于一体,一般会在固定时节举行,商贸活动繁盛的庙会正是古人通过营销活动打造的购物节。 庙会最早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的祭祀活动,源自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的文化。人们经常在特定的时间聚集,来祭祀自然神灵和氏族祖先,玉器、象牙、青铜器等常被用作为祭祀器具。《左传》中记载着这样一句话:“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也就是说,祭祀活动和军事行动就是当时的国家大事。 图片: ▲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玉琮 至汉代,佛教传入中国,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达至“南朝四百八十寺”的盛况,寺庙集会逐渐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广泛性活动,在与本土道教及民间信仰的交汇中,衍生出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动。 南朝梁人宗懔撰写的《荆楚岁时记》就提及:“荆楚以四月八日诸寺各设会,香汤浴佛,共作龙华会,以为弥勒下生之征也。”时至今日,“龙华会”在许多地区仍是重要的庙会活动。 隋唐时期,相对稳定和统一的社会环境为庙会文化的兴盛提供了有利条件。到了宋代,庙会在酬神、求神等功能之外,已经衍生出许多文娱和商贸活动。如都城汴京中著名的相国寺每月就会有五次开放,在当时的人看来,甚至有“万姓交易”的壮观场面。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所写的“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指的就是她的丈夫赵明诚到相国寺购买碑文等物事。 明清时期,随着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商贸活动也成了绝大多数民间庙会中不可或缺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