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传

王晓毅
不见那涧绿水, 我钓秋风。 多想捞起那个冤魂, 垂一条思念的绳…… ——孔孚 前言 自由旷达、清俊通脱的魏晋风度,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前无古人,后不见来者。“一种风流吾最爱,魏晋人物晚唐诗。”(大泽枕山语)自1982年攻读硕士学位起至今,我一直在魏晋名士间神游,建安七子、正始名士、竹林七贤、元康八达、江左王谢。研究论著最多的,当然是玄学大师王弼与郭象。但是如果问我最喜欢的人,无疑是嵇康。他的可爱之处,是真诚自然、光明磊落的人格。他自称是老庄的信徒,却“知其不可而为之”,以自己的生命,实践了儒家的智仁勇,是中国士大夫心中最完美的人格。 嵇康(223—262)字叔夜,谯郡铚县(今安徽宿县)人。三国时期魏国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音乐家,“竹林七贤”之一。 嵇康出身于官宦家庭,幼年丧父,在母亲与哥哥有慈无威的抚育下,养成了真率自然、旷达不羁的性格。他不拜倒在某一经师门下,而是以兴趣为师。博览诸子百家,尤好老庄;精通丝竹管弦,琴技特妙。成年之后,出落为一多才多艺、潇洒倜傥的美少年。与沛王曹林的女儿长乐亭公主结婚,任中散大夫,史称嵇中散。 嵇康世界观形成之时,也是魏晋玄学的诞生之际。从正始元年开始,玄学清谈在洛阳萌发,迅速波及北中国。新一代中青年士族思想家登上历史舞台,创立了以儒道融合为特征的正始玄学。长乐亭公主的姑夫何晏,是这场思想变革的领袖。嵇康积极投入其中,到洛阳参加学术清谈并著书立说,发表了《养生论》《声无哀乐论》《难宅无吉凶摄生论》《明胆论》和《释私论》等不朽名篇。在何晏、王弼贵“无”本体论政治哲学的玄学主流之外,提出新的玄学理论:不是以“有无”关系及本末体用思维方法,而是以元气论及象数思维方法为理论基础,从生命价值、艺术审美、理想人格和命运之谜等方面展开了“名教即自然”的玄学主题,匠心独运,成一家之言。嵇康的玄学理论,不仅丰富了正始之音的理论内涵,而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