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词:新释辑评

[加] 叶嘉莹 安易
前言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又号永观,浙江海宁人。 他做过逊帝溥仪的南书房侍从,又是清华研究院开创之初的“四大导师”之一。这位生活在社会转轨与文化转型之二十世纪初的大学者,曾以一篇《殷周制度论》的史学论文轰动了当时的学界,曾以他的“二重证据法”为新时期文史研究开启了科学的门径。在文学方面,他的《宋元戏曲考》开创了一向不被旧时代学者重视的戏曲史研究;他的《红楼梦评论》是以西方哲学阐释中国小说的首次尝试;他的《人间词话》熔西方文学思想与传统文学批评于一炉,为诗词评赏拟具了科学理论的雏形;他的《人间词》则给词的创作开辟了一条精微深美的“哲理化”境界之新道路。 郭沫若称他为“新史学的开山”(见郭沫若《十批判书》),陈寅恪说他的著作“皆足以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者以轨则”(见陈寅恪《王静安先生遗书序》)。他不仅是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一个奇才,而且是致力于中西文化融合的一位先驱。他在各方面的成果几乎都具有开创性,对20世纪学术研究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 王国维给人们的印象是一个只知学术不问世事的学者,但实际上他和一般受过儒家思想熏陶的知识分子一样,对人生和世事有一种出自内心的、自发的关怀。青年时代的王国维,面对五光十色的西方文化选择了哲学,并不是为了做一个以阐释别人的学说为事业的“哲学史家”,而是希望借助这西方的智慧来解决现实中人生的困惑。因此,后来当他对西方哲学研究有成却发现它们无助于解决现实的人生困惑,而他自己也不可能创建出一个可以解决这些困惑的哲学系统的时候,很快就把研究方向转向了文学和史学。 但西方哲学所留给他的绝不仅仅是叔本华唯意志论的那一个简单的哲学构架,而是一种对探索宇宙普遍规律及人生终极价值的兴趣与追求。这使他的胸襟、眼界大大超越了当时尚热衷于争论是坚持国粹还是中体西用抑或全盘西化的一般学者,并以一种追寻“天下万世之真理而非一时之真理”(《静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