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意义

王德峰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渊源 复旦大学的本科生有这样一个社团,名为国学社,而且历史已经蛮长,是1991年起始,这是一个很好的事情。国学社的存在,其意义不仅限于少数几位同学对中国古典学问有研究的兴趣。这种兴趣是非常好的,非常有意义,也是我们精神生活的一个方面。在今天的中国,国学社的活动越来越具有普遍的意义,因为它关系到我们这个民族在当下如何选择未来。 我们借鉴、改进了西方的政治制度,我们也引进了诞生于西方的经济制度,也就是现代生产关系的体系。在一百多年来中国近代史上,这是两件大事情。 当然,还有一件事情,就是向西方学习其思想和文化。“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向西方学习的文化运动。从西方找来老师,不仅是德先生和赛先生,清末开始还引进了西方的哲学,例如康德、黑格尔的哲学进入了中国。也就是说,在思想文化的领域里边,我们向西方也学习了一百多年了。这一百多年来向西方学习,对中国的进步有很大的意义。 这个进步,它的标准是西方设定的,因为我们是被迫进入现代化的国家。现代化的首要目标,就是工业化;工业化的前提,就是必须引入市场原则,引入资本的逻辑。 我们有过一段不短的时期,就是搞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时期,但是这个时期仍然属于资本的时代,是一个没有资本家的资本社会。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在计划经济时代搞的是商品经济,即不是产品交换,是商品交换。不同的生产部类之间的交换是要通过价值,亦即商品价值的交换来实现的,所以价值规律一定起作用。价值规律一旦起作用,剩余价值规律也就发挥作用。 后来改革开放起步,我们全面接受了市场的原则,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引发了整个中国社会的巨大的转型。四十多年来,我们中国人努力地学习资本的逻辑,我们以为,通过进一步地让市场经济健康、正常和完善,就会带来中国的进步。但是现在,我们遇到了一个基本的问题。 这个基本问题就是,今天的中国社会,并没有由于资本逻辑的引进而形成了一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