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传
张亚新
序
刘文忠
一九八三年我在安徽亳州召开的全国第一次建安文学讨论会上,认识了文质彬彬的亚新同志。当时他已在古典文学界崭露头角,此前我已看到过他发表的学术论文。从那次会议之后,我们曾多次联系,在这十几年时间内,我不断读到他发表的大作。他先后在中州古籍出版社和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数种专著,一直在勤勤恳恳地进行笔耕。他的夫人王笏同志曾经告诉我:“亚新十分刻苦,每天规定早上和晚上必须几点几分坐在书桌上,一点不能拖延。”亚新的硕果累累,首先来源于他的勤奋。
一九九三年,亚新调来北京工作。我深知他是位难得的人才,曾向我的工作单位人民文学出版社推荐。亚新调到北京教育学院执教后,有一天带着《曹操大传》的提纲到我家来,我看了提纲,觉得这是一部很有价值的书,洋洋五十万言《曹操大传》的出现,应当说是空前的创举。亚新告诉我中国文学出版社同仁的慧眼与魄力。众所周知,现在是出书难,出学术著作尤难。改革大潮中,各行各业不能不顾及经济效益,而目前学术研究著作,畅销者未之有也,即便有,也是凤毛麟角。这是学术著作出版困难的一个原因。
曹操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但人们对他的了解,大多是靠“三国戏”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三国演义》以蜀为正统,有明显的尊刘反曹倾向,使曹操变成了一个奸臣白脸。人们所了解的曹操实际上是两个人,一个是历史人物的曹操,一个是艺术形象即小说、戏曲中的曹操,这两个曹操有着很大的区别。对于历史人物的曹操,史学界的评价也存在分歧,三十多年前,郭沫若先生写过为曹操翻案的文章就证明了这一点。曹操的有关史料是很多的,有正史,也有野史和别传(如《曹瞒传》)。一件事情,不同的书往往记载有异。如杀吕伯奢一事,《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用了三种不同的说法,这三种说法,哪一说更接近事实,很难断定,本书对此进行了谨慎的处理和比较恰当的评价。举此一例,说明对于史料有个去伪存真的问题,而去伪存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