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除此无大事

[美] B.J.米勒 [美] 肖莎娜·伯杰
献给 斯坦利 斯塔雷特 丽莎 测一测 关于无可躲避的人生告别,你了解多少? · 照顾病患面临的潜在风险包括: A.钱包被掏空 B.饮食不规律 C.全年无休 D.以上都是 · 死亡临近的迹象有: A.谵妄 B.回光返照 C.无意进食 D.以上都是 · 只要患有严重疾病,无论病情处于何种阶段都适用缓和治疗吗? A.是 B.否 扫描下面二维码查看本书更多测试题 图片: 扫码获取全部测试题及答案, 一起了解安宁疗护与缓和治疗 序言 时刻准备着 王一方 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 一听到“时刻准备着……”,就会联想到儿时的眺望。其实,它是中国人“预则立”意识的张扬,凡事都要布下先手棋,所谓“有备而无患”。但是,对于生死别离,人们却是怀着十万个不愿意的心情去触碰,更不会提前发力准备。虽说出生入死,向死而生,但对人生唯恐躲之不及的死亡事件摆出“时刻准备着”的姿态,还是于心不忍。其实,人生无常,死期难料,人生别离的悲切与苦痛的确彻骨扎心,却是人生难逃的宿命,若能在思绪上提前入场,未雨绸缪,谋划“有准备的别离”,就可实现“预则安”的心理期许。 举目当下,安宁疗护的困境是“预之不立”,为什么?我们面对的是一个观念的黑洞,要穿越过去还真不容易。首先要跳脱出现代医学所塑造的“永不言弃”的意识,告别“药(术)到病除”的神话,然后才能转身去接纳安宁疗护(临终关怀、宁养医学)的基本观念。唯有观念转身,才能去发力,为不能治愈的病人提供积极的、全面的照顾;才能尽可能地肯定生命的价值并承认死亡是人生的一部分,承诺不会提早结束生命,也不会勉强延续生命,肯定疼痛和症状控制的重要;才能为患者提供身(生理)、心(心理)、社(社会)、灵(精神)的照顾,协助患者积极地活到最后一刻,并帮助患者家属度过丧亲痛苦。 其实,古人早就用文学的范式为我们设计了一种虚拟别离的场景,那就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这部亦真亦幻的经典游…